2011年11月,在接到记者电话时,海宁索拉贝特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马文明连说了3个“难”字:“今年光伏企业的生存史无前例地困难,海外市场萎缩,去年产能过剩,今年又没有订单来消化库存,国内市场又迟迟不能启动。相比2008年,真是难上加难。”为了找订单,马文明今年已经把欧洲跑了个遍。虽然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一些德国的中小型光伏工程企业,答应由索拉贝特直接供货。但持续至今的欧债危机,让国外许多光伏项目都面临停工的危险。这样的应急套路还能持续多久,马文明心里也没有底。
海宁光伏协会专业委员汪丁星告诉记者,海宁的三四十家光伏企业,大部分都是2008年之后进入的,很多是去年年底才审批下来的企业,还没有开工就已经关门。汪丁星回忆说,2010年,海宁很多光伏企业为抢一个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厂年薪就开到了6万元,工作半年,大部分人的年薪都可以涨到10万元。但如今,当地超过一半的光伏企业,都不再开工生产了,很多老板都在寻找下家接手。
寒冬里的朝阳
11月14日,当本刊记者来到浙江绍兴环球光伏公司时,整个办公楼都显得格外冷清。下午4点不到,所有员工就已早早下班。坐在办公室里等待记者的销售总监查建国说:“不是有采访,我自己也早就下班回家了。”
做销售出身的查建国,今年最苦恼的就是“有力使不上劲”。2006年正式投资生产光伏组件的环球光伏,可以说是几经风浪。从刚开始进入此行业每年可以维持10%-15%的高利润率,到2008年金融危机订单减少,利润缩减,再到2008年之后光伏产业二度复苏,查建国称,自己和公司也算“见过世面”。但是,今年的情况却是查建国从未碰到过的。
今年年初,查建国跟客户签了一个20MW的单子,最初谈定的报价为1.25欧元/瓦,工厂已经做好准备开始生产。但几个星期后,客户打来电话说,上游的价格降了,要求查建国把订单改成1.22欧元/瓦。查建国犹豫了一下,考虑到当时的订单很少,还是同意了这个报价。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生产了1个星期之后,客户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报价改为了1.18欧元/瓦。
持续向下、变化莫测的市场,让查建国感到非常无奈。按照环球光伏的生产周期,生产一批货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再加上物流的时间,前后有几个月。但就在这几个月里,产品的价格可能又会下跌很多。“货发出去,客户又要求降价,如果不做,还有很多公司以更低的价格等着做,最后,损失也只能由公司自己承担。”
“现在这个市场,前期签的合同就是一张白纸。现在,太多企业抢订单了,几乎没有采购商会照着合同去办的。”查建国称,环球光伏只敢做全额付款的订单,部分预付款的单子宁愿不接。
查建国更为担忧的是,这样的苦日子,不知还会持续多久。海外市场的复苏遥遥无期,而国内市场的启动,至今没有看到真正的迹象。2010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为17GW,中国企业生产了其中的8GW。不过,中国本土的装机容量仅为380MW,仅占全球的5%。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95%需出口海外市场。
在政府的引导下,环球光伏近几年一直在尝试开发国内市场,但它至今没有看到实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