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1年,德国便通过了《强制购电法》,按照该法,风电、水电的上网价格为电力销售价格的90%。而2000年,则是德国光伏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德国正式提出了全球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是,对光伏进行“购电补偿法”: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德国政府给予为期20年,0.45-0.62欧元/度的补贴,每年递减5%-6.5%。
购电补偿法的推出,真正让光伏发电开始在德国国内迅速普及。具体而言,在获得德国政府的巨额补贴之后,德国电力公司开始从居民家里购买太阳能发电,购买价格为0.54-0.624欧元/度(这一价格是火电的10倍以上,从2004年开始的20年间,每年递减5%)。而当时,德国的光伏发电的实际成本为0.3-0.4欧元/度。其中的利润空间,让居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有利可图,极大刺激了民间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热情。
在此政策推动下,尽管当地的光照优势并不突出,但德国的光伏产业在2005年仍然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当年,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366MW,增长了152%,占全球份额的39%,一举超过日本(30%)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之后,在政府持续不断的高额补贴下,德国光伏市场不断快速增长,而众多中国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则成为其最直接的受益者。
但中国光伏产业狂飙突进之时,很多人似乎已经遗忘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而且,靠的是别人的天。
2008年之后,欧洲的天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从2009年开始的欧债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政府财政开始捉襟见肘。为此,德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通过减少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来降低财政开支。
2010年初,德国已下调了10%的光伏补助费率,第三季度下调了13%,第四季度在第三季的基础上再次下调3%。
2011年,在德国政府对再生能源法(EEG)进行讨论修订时,德国联邦环境部部长NorbertRoettgen就坦言,“德国政府不保证当下的太阳能电价实施办法会持续运作到2012年”。之后的2月,德国就通过光伏上网电价下调方案:2011年中期上网电价下调幅度,将根据预估的全年光伏装机容量来调整,只有当年新增装机规模低于3.5GW,才不会下调光伏上网电价;否则,装机容量每增加1GW,光伏补贴将下调3%。
在此政策调整下,德国今年1至5月份的新增装机容量大幅降低,约为1.08GW,与去年同期的1.726GW相比,下滑了37.4%。而逐月来看,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至5月的增幅分别为18%、-38%、-55%、-55%、-38%。
不仅仅是德国,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修订光伏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