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胡润百富榜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与妻子管亚梅蝉联了四川首富。
通威集团旗下的通威股份(600438.SH)是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企业,其生产的电池片,出货量亦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作为光伏原材料,硅料的价格从未像过去几年这般疯狂。2021年初,硅料尚在8万元/吨,随着下游产业迅速发展,供需开始失衡,2022年年中,硅料价格已飙升至31万元/吨,涨幅高达287%。
光伏行业正进入“拥硅为王”的时代,谁拥有硅料,谁就多了一分话语权。通威股份的市值由此水涨船高,2022年7月,一度突破三千亿元。而两年前,其市值刚刚达到千亿规模。
“没有必要专门去追求(首富身份)。”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顶层的一间会议室,刘汉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用业内倒下的一位企业家举例,反复提到“赌性太大”四个字,在他眼里,管控风险是一件颇为重要的事。
在刘汉元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画,中间是两条鱼,四周是一段草书:太极鱼使你心想事成,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幸福,身体健康,生意兴隆。
“这个坑究竟有多深?”
刘汉元入局光伏行业是半路出家,早年从事的老本行是水产养殖。
1980年代,刘汉元从四川水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眉山县两河口水库渔场做技术员。他喜欢琢磨新的养鱼技术,创造了四川省养鱼的高产纪录,名声大噪,之后顺势做起了水产饲料生意。
公司越做越大,2004年,通威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刘汉元回忆,农牧板块单独上市后,集团总部的员工面临去做什么的问题,亟需寻找一个新业务,“新的行业要有科技含量,关键是未来市场要有足够大的增长空间”。
上市期间,刘汉元曾在北京大学进修,做过能源领域的课题研究。对比多种能源形式后,他认为光伏将是未来的主流可再生能源。当时新能源领域政策落地,硅料价格上涨,中国涌现出无锡尚德等知名企业,令光伏行业充满吸引力。
2006年12月19日,参考行业专家意见后,刘汉元最终决定入场光伏,并选择了投资大、利润高的硅料板块。时隔16年,他依然记得作出决定的那一天。
跨界之后,公司内外都迎来了不少质疑声。“一家做饲料的公司,怎么来做多晶硅了?大家认为前者技术普通,后者是高精尖产品。”刘汉元说。
行业的变化也给了通威当头一棒。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后,欧盟对中国光伏行业实施“双反”政策,行业坠入谷底,无锡尚德等中国光伏企业纷纷破产。
但在这场危机之中,通威活了下来。作为压舱石,农牧板块的利润持续而稳定,光伏业务的波动,不至于危及企业存亡。
“不能够简单地All in,有100块钱的调动能力,也许只拿出三五十块钱去做风险领域的投资。”在刘汉元看来,如果孤注一掷,可能就爬不起来了,“明天一旦断粮,要有挺过冬天的能力”。
不过,刘汉元坦言,即使有农牧板块作为支撑,2012年前后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也曾考虑砍掉光伏业务,“当时(留下还是放弃的比重)甚至是五五开,这个坑究竟有多深?”最终,因为坚信光伏行业的未来,刘汉元选择了继续,并斥巨资并购光伏企业,进行技改。
迎战新一轮危机
低谷期的几年里,通威股份一度将光伏业务剥离。直至2016年,随着中国实施新一轮新能源政策,市场逐步回暖,光伏业务才重新回归通威股份。随后几年间,通威不断加码硅料产量,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企业。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通威股份多晶硅产量10.93万吨,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市场占有量为22%。
一般来说,光伏行业的环节主要是硅料、电池片以及组件。大量的企业集中在技术难度较低的组件环节。通威股份亦有涉足电池片,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原本,刘汉元对公司的定位是当好行业的“车间主任”,满足下游组件企业对硅料的质量、价格、产量等方面的要求,电池片则作为配套。
但随着硅料价格飙升,越来越多的组件企业盯上了多晶硅业务,希望摆脱对通威的依赖。2021年,通威股份硅料业务营收187.61亿元,毛利率达到66.69%,同比增加31.99%。
长期以来,通威股份采取与大型组件企业合资建设硅料厂的方式生产,这样能够锁定销量、降低风险。在原料紧张的情况下,组件厂能获得优先供应。如今,组件企业正试图打破这一平衡,独自迈向上游,这为通威带来了危机。
作为应对,2022年下半年开始,通威入场了竞争更为激烈的组件业务,并以低价屡次中标。刘汉元解释,此前公司不断有人提出布局组件业务,但他全否了,直至2022年,一个合作多年的伙伴企业选择布局多晶硅和一体化,迫使他改变了想法。
对通威来说,入场组件有着天然的产业链优势。但在刘汉元眼里,这是对企业组织和管控能力的一个考验,“整合以后,要形成一个物理空间最短,交易成本最低,规模最集中,优化程度最高的产业链”。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