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年光伏行业的极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的过热。2008年的金融危机,曾给中国光伏产业泼了一盆冷水,但2010年,其便开始快速复苏了。浙江省太阳能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告诉记者:“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光伏行业的春天来了。”在浙江省,2007年之前从事光伏行业的企业只有30多家,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几倍,达到200多家。
老冯正是在这时加入这场“全民狂欢”的,由于他自己并没有从事光伏产业的相关经验,因此,他初期的投资还是相对谨慎的。“我进入这个行业,也是考察过一段时间的。我发现,很多企业因为进入门槛低,扎堆做组件,所以我才决定做上游的晶硅切片。”最初,抱着“试水”的心态,他只投资了1亿元,这个投资规模,在光伏行业来看的确不算多。
当时,老冯的公司只保持着每年近80MW的出货量。产能虽然不高,但风险也相对不大。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010年,整个光伏市场的需求突然开始迅速增长。80MW的出货量,根本没法满足市场需求,高峰时,他的工厂每天加班加点都难以完成所有的订单。“那时,要货的人都在门口排着队等,可以说,只要有产能就赚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冯决定向银行贷款,追加1亿元的投资来扩大产能。按照他当时的预计,到2010年底,产能可以扩充到125MW。“当时,很多企业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货。很多晶硅企业都刻意囤积货物,两三个月前生产的硅片,如果等到年底再卖,价格几乎可以翻一倍。”在老冯看来,当时根本没人在意库存增加、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毕竟,市场需求摆在眼前,大家想的就是怎么赚钱。”
然而,2010年,中国的光伏总产能已高达27GW,而全球当年的新增总装机容量却只有17GW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的光伏企业完全依靠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几乎没有启动。而国外光伏行业的发展,绝大部分要依靠政府的补贴,一旦国外的补贴开始下调,市场缩减,大量国内的光伏企业根本找不到出口。
2010年底,老冯也听到了周围朋友在讨论国外调整光伏政策的消息。但当时在他看来,这并不会影响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大势。“按照2010年的发展趋势,2011年就算有调整也是微调,降一两个点的利润率,我还是有利可图的。”
不过,让老冯始料未及的是,到了2011年三四月份,硅料的价格首先开始从2010年顶峰时的70美元/吨,开始一路下跌到55美元/吨。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很快波及到了整个产业链。156mm的多晶硅片价格也从2009年最高时的4美元/片一路降到了1.8美元/片,很多厂商1.4美元/片也在出货。意识到风险的老冯,马上开始减产并降价销售。但他发现,自己价格的调整,根本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2010年,老冯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有订单,给现钱才发货。而如今,根本没有采购商上门要货,偶尔联系到的采购商都告诉老冯:“大把人在等着清仓,有需求的客户也知道我们着急,所以他们也在等,根本不着急签单。”
无奈之下,老冯只好停掉了自己的两条生产线。然而,这样的情况如果再持续下去,老冯也不知道自己还能熬多久。
这样的情况,绝不仅仅发生在老冯的企业。在浙江海宁,这个曾经以皮革和精编闻名的皮革之都,从2007年开始把光伏产业作为当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目前,海宁已有三四十家从事光伏产品生产的企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以往是从事皮革精编的传统制造型企业。这些金庸故乡的企业,本以为能够借着光伏的热潮找到“世外桃源”,谁知道,又掉进了一个刀光剑影的新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