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尚德和天合对于国内市场的态度都可以归纳为“关注但不投入”,两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与国外市场相差甚远,对于市场方面,两家均倾向于走上层路线:与政府打好关系,等利好政策出台时自然分到一杯羹。
但如果要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施正荣需要更加国际化的团队。在路透社网站公布的尚德高管列表中,首席财务官David来自美国博克德(BECHTEL)公司,上一份工作是在Tetratech公司;JohnLefebvre于9月26日任美国公司总裁,曾在SolarCity和GE工作;AndrewBeebe,首席商务官,毕业于美国最知名常青藤大学之一——达特茅斯。其余各位高管除谢晓南拥有无锡政府背景外,也均来自国际知名公司和新南威尔士大学。
大批的空降部队带来了让尚德在国际市场畅通无阻,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在老员工和“空降兵”之间一碗水端平?施正荣曾说:“我能用中国人肯定用中国人,但尚德面对的是欧美市场的客户,又不是中国的煤矿区。”但他在一心憧憬着将尚德国际化之时,却似乎忽略了这些“煤矿工人”掌握着尚德的科研、财务、客户和政府关系等方方面面。当了解中国,懂得中国管理模式的“煤矿工人”离职后,尚德的制度、理念传达很容易在中间层形成真空地带。有件事情是可以参考的,尚德今年颁发给设备实验室经理刘怀林100万元大奖,说明施正荣对科技进步的重视,但里面有个细节:刘怀林为了保证公司产品安全,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获得80万元的贷款,之后研发工作才得以进行。以施正荣对研发工作的专注,刘怀林为何不向上申报科研经费?
而且“空投部队”之前是“空军”,现在成为“陆军”后如何把心态调整过来,对尚德是否有那么深厚的感情都是未知数,之前尚德2006-2007年间高薪聘请的来自BP、西门子、普华永道等企业的中高层员工已经离职过半。
这其中体现了施正荣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希望尚德能够永远保持那种爆发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希望老员工能够跟上他的国际化进程,但即使是施正荣本人,在管理上面也会犯错误,这个问题不是尚德独有,而是行业发展得过快,从几十MW的小厂到中国首富,再到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市场爆发,加上大家都想到会出现但没想到这么严重的行业低谷,光伏行业的陷阱和机遇一样多。专业分析机构Solarbuzz的高级分析师廉锐博士也说:“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太大,所以也请大家对我们预测的偏差给予理解。”施正荣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媒体称在物色一个CEO,但这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