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都认为对方怀有不纯动机,在合作中斗争,在斗争中合作,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利益博弈关系。然而,对于大赛执行层面积累的这些矛盾,主办方却视而不见。
郭永福表示:“很多具体事情都由承办单位去办理。我们主办方对这些事情确实不清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汇报、沟通机制。从总结经验角度,我们主办方是赋有监督缺失的职责。”
正是由于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的缺失,矛盾进一步扩大。
2011年7月3日,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大厅,无锡尚德政务总监杨智平与罗凡华签订的一份合作会谈备忘录,试图达成新的妥协。
在这份备忘录中,双方规定罗凡华“不再对外发布与青少年创意大赛执委会不相符的任何信息和文本”、“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及一个总指挥对外的原则”、“协助杨智平工作担任军师”等等。作为回报,待大赛总决赛结束之后,创新中意将支付中国版权协会教育委员会30万元人民币。
这30万元本可令罗凡华缄口。然而,无锡尚德没有履行备忘录,而这彻底点燃了罗凡华对外揭露大赛捐赠内幕的导火索。
“这种嘴脸恶心到极点。”罗凡华说道。
被忽略的群体
当事双方的相互指责往往集中于利益的得失,然而谁来对那些参赛学生负责,一直处于争论的边缘。
来自广东东莞的张志杰老师对第五届赛事的组织执行工作充满愤慨。因为当他率领学生抵达参赛地点时,竟然被告知由于没有收到参赛资料而不能参加比赛。
张志杰介绍道:“我当场拨打了襄阳的市长热线,然后主办方才有一个人协调这个事情。经过非常困难的交涉,最后才让我们参加比赛。”
除了对赛事组织的不满意,收取相关费用也令参赛学校不解。
江苏省兴化市戴窑高级中学朱石明老师表示:“我认为1380元的参赛费用太贵了。我们这边的学生有的比较贫困,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一些参赛费用都是外借的,老师们也负担不起,这点很不合理,不是公益比赛吗?”
一些老师还透露,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就需要提前组织学生使用器材进行训练。但是,训练器材还需要向无锡尚德购买。
对于这种方式,高月峰老师表示很不理解。他认为:“哪个学校不想取得好成绩?所有参赛的学校都买了器材进行练习。只是我们既然都已经交费参赛,还要另行出钱练习,有些不好理解。”
贴上公益标签的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迎来的不是参赛学校的赞赏,而是不停的质疑。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回应本作为最终捐赠受益人的质疑。
2011年,中国公益慈善集体蒙羞,人们发现公益的外衣被不断披在商业活动身上。
杨团表示:“在不同利益集团大博弈的格局中,很多人不愿意参与公平竞争。企业也如此,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手段,以较低的成本拿到优势的资源。如今,慈善已经很强大,有权力。慈善组织可以开具免税发票,还可以以公益的名义向企业颁发奖牌。这些都是利益。所以,企业找到慈善,通过慈善实现自我获利,这种行为很正常。”
8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