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为例,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各地教育学会、知识产权局、中小学校及相关单位发工作函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通知参赛事宜。
这种特殊的方式极大地保证了赛事的推广效果,许多企业闻风而至,无锡尚德就是其中一家。
2008年,无锡尚德副总裁解晓南与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进行了接洽。据罗凡华回忆,“当时,无锡尚德有一个国内发展战略,认为未来太阳能市场在中国。大赛正好可以满足无锡尚德的发展要求。同时,大赛也可以通过无锡尚德获得相关器材,用于比赛。”
于是,双方很快地达成协议。无锡尚德以80万元现金和40万元太阳能器材赞助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作为回报,无锡尚德获得本届赛事的独家冠名权以及其他多项商业权益。
不过,双方的合作远远没有止步于赞助,而是围绕公益玩了一次“变脸”。
2008年11月,解晓南与赛事组委会以及北京中育展开了洽谈。在这次洽谈上,罗凡华透露:“解晓南在北京皇家大饭店向北京中育总裁王伟提出设法开具具有慈善免税功能的发票。随后,王伟请中国教育学会协助。”
杨团认为:“企业喜欢以慈善的方式参与活动是因为慈善有权,他们可以通过慈善获得好处,可以获得免税发票,也可以获得公益的名誉。”
不过,罗凡华认为无锡尚德的好处远不止这些。罗凡华表示:“除了少缴税、核销经营成本,无锡尚德还可以通过大赛处理一些残次品。”
对于无锡尚德要由赞助改为捐赠的要求,郭永福表示:“大赛需要很多器件、设备。既然无锡尚德有意愿捐助,有利于活动开展,所以我们就支持这个动议。”
于是,2008年11月24日,中国教育学会两份签发文件:《关于邀请作为‘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国百万青少年绿色创意万里行活动’支持单位的商请函》和《关于支持捐赠活动的商函》。这两份文件的重点就是,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描述为公益活动,并且邀请中华慈善总会作为赛事的支持单位,提出无锡尚德通过该会向赛事捐赠太阳能器材的请求。
2009年1月5日,中华慈善总会复函,同意作为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的支持单位。就这样,无锡尚德的身份发生了彻底改变——从赛事赞助商转变为赛事捐赠者。其参与方式变为:捐赠器材,不捐赠现金。
“变味”的证明
作为捐赠者,无锡尚德对大赛的捐赠呈现一条逐年递减的抛物线:2009年,无锡尚德向赛事组委会捐赠总价值为3200万元的太阳能器材;2010年,无锡尚德捐赠总价值为1600万元的器材;2011年,无锡尚德捐赠总价值为1500万元的器材。这与逐年扩大的赛事规模形成鲜明反差。
不仅如此,双方在捐赠器材的真实价值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中华慈善总会最早提出“捐赠物价值应该由物价部门开具相关证明。”
8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