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组件产能为12GW,2011年翻番至20多GW,2012年上半年再次翻番。据工信部下属的光伏产业联盟对所属160多家企业的统计,2012年被统计企业的组件总产能己经达到了35GW,全国光伏企业总产能估计达到40GW.2010和2011年的产能盲目扩张,把中国乃至全球组件制造行业拖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过剩的产能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至成本线以下,企业经营普遍陷入困境。
由前所述,未来几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维持平稳增长的趋势,再不会复制从前的爆发式增长。而目前组件产能过剩一倍,供求对比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行业将经历痛苦的产能消化过程。从大周期来看,组件行业将从前几年的扩张期进入到收缩整理期。待产能消化完毕,供求重新达到平衡,新的秩序建立之后,行业才能进入新的良性发展阶段。再次崛起的新阶段将不同于以往的暴利时代,而是保持合理利润的平稳发展。
虽然去产能是逻辑上的必然过程,但去产能的路径、方式和时间点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试图通过对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和竞争格局的分析来探讨去产能的可能结果。
我国组件产能快速扩张导致过剩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解读:
首先,地方政府盲目支持,缺乏合理引导。光伏产业前些年一片坦途的时候,地方政府无不想大力发展这个新兴产业,给出很多土地、税收、银贷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的光伏开发区、产业园遍地开花。“大上快上”的招商政策导致了光伏企业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粗放扩张引发产能严重过剩。
其次,繁荣的市场和短期化的企业行为导致企业家误判形势。在产业疯狂的年景,有些环节利润高达50%,这是一种病态的现象。在行业会无限增长的不合理预期下,受短期高额利润的刺激,大量企业纷纷进入光伏产业,盲目地扩张产能。
第三,银行(行情 专区)和二级市场的资金支持,使企业产能加速扩张成为可能:2010年和2011年两年,证监会批准很多公司上市,国开行给很多项目以授信支持,导致产能以每年翻番的速度扩张。
众多有利条件的刺激,导致我国组件行业形成了规模和技术参差不齐的竞争格局。我国光伏组件企业按照规模划分,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其中大型企业(排名前15的企业)总产能约为15GW,中型企业(大约200家)总产能约为20GW,小型企业(数百家)总产能约为10GW。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各类企业的产能退出路径:
融资能力:有了地方政府和政策支持,短期内大企业可以继续融资,产能得以保存。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支持,同时面临着银行抽资和民间借贷退出的困境,再融资困难,现金流断裂、被迫退出产能的风险更大。
产能利用率:2012年的需求不振导致光伏组件行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不断下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部分产能陆续关停。与此同时,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产能利用率即基本上未受影响。前15家大型企业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而在中小企业内部,相比于运营灵活的小型企业,中等企业面临更大的破产清算风险。光伏产业内很多小型企业,采取个人经营的模式,可以简单选择停工来应对产品价格的下跌。相反,中型企业则基本具有独立的生产车间、较完善的公司治理条例,其解雇工人或者停产都具有较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中型企业面对持续下跌的价格,唯有通过破产清算的方式退出市场。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