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发展至今,火热程度前所未有。2015年,国内电站的规划为17.8GW,占过去6年国内光伏电站装机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样,在上游的多晶硅市场,预计今年全球供应量为35万吨,其中国内为16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16%和23%。尤其是国内,这种增长态势还有被放大的空间。
然而,火热的光伏市场背后,却暗流涌动。围绕“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申请”(简称“58号文”)的存废,国内光伏上下游企业出现了明显分歧。
以保利协鑫为代表的上游企业,希望严格执行“58号文”,限制多晶硅加工贸易的进口,弥补原有的政策漏洞,保护国内的多晶硅产业;而以隆基股份为代表的中下游企业,则希望放开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限制,尤其是对高端多晶硅进口,这样更有利于国内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当然如此分歧,与国际贸易不无关系。为应对欧美“双反”,2014年1月和5月,中国分别对自美国、韩国以及欧盟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了“双反”措施。然而,国外的多晶硅企业通过加工贸易进口的方式,规避了制裁。
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介绍,去年国内进口多晶硅达到了前所未有10万吨,同比增长了26.7%,今年上半年,净进口量也有约5.6万吨,限制措施导致进口量“不减反增”。为此,作为封堵以加工贸易方式规避“双反”的弥补手段,2014年8月14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出台了《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的文件(即“58号文”),自去年9月1日暂停受理申请。
实际上,在“58号文”的执行中,考虑到国内中下游企业的利益,给予了多晶硅加工贸易企业一年的延缓期。面对该文件是否继续执行,上下游企业都曾据理力争。
那么,该政策对国内上下游企业有哪些影响?上下游代表企业又有怎样的考虑?对此,记者专程拜访了保利协鑫副总裁吕锦标以及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