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进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方面,例如N型高效电池,无膜组件,干法刻蚀等环节的工艺和设备,我国和和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冶金法多晶硅,准单晶,N型准单晶电池,国内的技术接近欧美,成本却远远低于欧美,转换效率已经高于欧洲厂家,但目前因为尚未量产,还要在大规模生产中进行观察和经受考验。
中国企业对于研发虽然口头上都说自己很重视,但通常也局限于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真正投资给自己的研发团队进行大规模深度研发的,其实很少。许多老板,包括知识型的光伏企业老板,愿意用几千万美元购买外国的中看不中用的所谓技术,却不愿花几百万人民币给自己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一些实用而有效的革新。这是一个固有的弊端。文件中提出来的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归根结底,打头的钱必须企业自己拿出来。
光伏人才在中国也是个大问题。大多企业的投资者是不懂光伏的,于是引进了海归或所谓的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有些是比较敬业的,但其中也有不少害群之马,只顾在建厂期间从工程和设备采购中索取回扣,设备到位后,只要能生产起来,就交差走人,异地再找个新的老板再来一遍。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些人给我国光伏产业也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因为,光伏产业的不少设备和技术都不是很成熟,设备的性能与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改进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负责生产的人能够尽心尽责,带领技术人员不断改善,那么,一条生产线的成本可以大大下降,而效率可以大大提升,否则,也可能故障频出,成本畸高,而且产能低下。中国光伏要迎接下一个产业高峰,必须让这些将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去。
因此,中国光伏企业与高校合作,自己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应当是解决中国光伏产业人才的根本出路(当然,本人不排斥人才引进)。企业内部,也应当加强职工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增强企业凝聚力。这份文件在这一点上,说得还是十分中肯的。
尽管有些瑕疵,这一段文字总体上的立意和方向,都是没有问题的。那些具体的技术瑕疵,相信也是起草文件的人试图尽量使自己显得更专业,才犯了过于微观的错误。这是可以理解,也应当宽容的。
相关报道:
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的首篇纲领性文献(一)
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的首篇纲领性文献(二)
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的首篇纲领性文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