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在光伏产业链上,逆变器一向被认为是最有技术门槛的环节之一。或许也正因此,在2010年光伏全行业疯狂扩张时,逆变器行业的扩张才稍显“理性”一些,但是,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逆变器生产企业已超过150家,且不论2012年有多少新进入者,单是去年的数据已经让人觉得行业臃肿异常,在无序竞争下,价格成为了最直接的竞争手段。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调研,当前很多逆变器厂商在投标过程中价格不一,有报0.48元/W,有报0.45元/W的,均价逼近0.4元/W,甚至还有报到0.35元/W的了,某企业负责人曾表示,光伏价格战火已经开始延伸至逆变器行业,对此,西安爱科赛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小青表示认同,价格战确实已经蔓延至逆变器行业,在他看来,这无论是对于逆变器厂商还是对光伏系统来讲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爱科赛博董事长白小青
白小青对记者表示,“逆变器是一个很复杂的产品,涉及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技术、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技术、并网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组成逆变器的元器件就有上千种,故障概率相对较高。但逆变器的作用又非常关键,一旦它出现问题,整个发电系统就会瘫痪。从国外统计数据看,已经运行的光伏系统发生的故障中,逆变器相关故障超过60%。逆变器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否则对系统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在国外,逆变器的造价占整个系统的10%左右,但是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由于价格战的影响,逆变器造价在整个光伏系统中占比已经远低于10%,有的甚至仅占5% -6%。“价格战打到一定程度,产品质量肯定会打折扣,由于成本的控制,企业在设计理念、元器件选型、试验检测条件投入、质量保证设备投入等方面就会有所顾虑,没有先进成熟的设计和完备的试验测试手段,长期的质量如何保证?尤其是对于逆变器这种要求连续不中断运行、20年以上使用期以保证最大发电效益的设备。”白小青说。
当前,西部一些电站屡屡出现因逆变器参数不达标而无法并网的问题,就是低价竞争直接的后果之一,部分厂家甚至把研发搬到了使用现场,即使暂时解决了问题,但后患无穷。对此,白小青认为,问题一方面是逆变器产品本身的质量不达标,另一方面与现有逆变器产品认证和企业资质认证不够完善有关系。
目前,逆变器产品资质认证采用样机送检制度。举例来说,并网的一个关键指标是低电压穿越测试,一些企业所送样机检测合格,但是在后续研发生产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产品更改,可能会影响到低电压穿越的性能,但由于企业自身缺乏低电压穿越测试的试验条件,无法实现厂内测试验证,在逆变器产品资质认证方面又缺乏一个定期的抽查制度,只能到使用现场暴露问题,以至于一些光伏电站因逆变器产品技术参数不达标而无法并网。在目前低价竞争的大环境下,制造厂更加缺乏持续投入提高自身检测能力的内在动力,从而使竞争要素更加趋向单一的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对于问题的解决,白小青认为,需要各方联动,第一需要业主对逆变器在电站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更加重视,保证合理的费用预算;第二,逆变器企业自身需要从长计议,持续投入,良性发展,不主动搞价格竞争短期行为;第三,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产品和企业资质认证管理,改变目前单一的样机送检制度为送检和抽检结合、加强现场检测,适当提高企业资质认证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试验检测条件基本门槛;同时,适当调低第三方一次性检测认证费用,减轻逆变器企业负担,通过长期持续服务解决认证机构费用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为鼓励国内光伏市场快速发展,出台了分布式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电网强制收购等政策,在一连串利好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大规模的光伏市场开启在即。从近期光伏产业的波动来看,欧美“双反”都是针对电池和组件,并不对逆变器构成影响,但国内的扶持政策却刺激了整个产业链的需求,因此,对于逆变器行业来说可谓是“因祸得福”。
不过,随着众多厂商瞄准逆变器市场这块“蛋糕”,在市场和技术准备期过后,光伏逆变器市场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因此,逆变器厂商只有在研发技术和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提高和突破,才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获得市场的青睐。也希望逆变器市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