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绩需求,企业本身也有扩张产能的冲动。大家都信奉“规模为王”,用产能扩张来降低成本,薄利多销,以低利润率换取市场占有率。背后还有一个“潜规则”是,只要企业做得足够大,迫于就业、税收、政绩等各种压力,企业将得到地方政府更有力的支持。于是,整个光伏产业中出现了施正荣观察到的现象:竞争对手之间争相扩产,几乎成为一场“军备竞赛”。
毫无悬念的,制造端的乱象到了终端市场,就是弥漫在整个行业里的恶性价格战。据业内人士透露,就在美国对中国产晶硅电池组件征收高额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后,一些中小企业的组件竟然从每瓦0.8美元,降至当前的每瓦0.65美元,而在2011年,这个价格是每瓦1.4美元。
对此,中国人应该不陌生,恰如当年家电行业价格战的重演。只不过,光伏产业的市场绝大部分在海外,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具体到无锡尚德,据媒体报道,尽管已经是全球市场多元化最成功的企业,但至2010年底,无锡尚德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仍高达70%左右。因此,当美国、欧盟对中国企业相继提出“双反”之后,光伏产业失去主要市场,退潮之后,无锡尚德就成了第一个被发现留在沙滩上的裸泳者。
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如果无锡尚德当年不为争抢市场蛋糕而大胆冒进、如果决策更科学些、如果当年花钱的速度能够慢一点,当去产能化的痛苦降临到整个行业时,龙头老大或许就是产业整合者,迎来的将是另一种辉煌。可惜,过往的一切,无法重头再来。在业内,无锡尚德的破产整合,被认为是行业进入拐点的标志性事件。
未来情况如何,还要看各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