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消耗g/W是一个执行的较好指标吗?
但是上游怎么样?实现硅锭或硅片的产量平衡可能是目前在行业需求中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一个困难。硅片制造可能在整个光伏价值链中门槛最低,仅需花费一点资金及三四个工具供应商就可以进入供应链的这个部分。因此,效率论点本身不太可能推动硅片产量合理化。
硅消耗怎么样?花费很长时间才使g/W和非硅基光伏技术(薄膜!)与政策改变或新的上网电价补贴举措一样重要。多晶硅定价水平当然不是今天优先讨论的话题,但是如果从表面看来,此处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这不是多晶硅生产商今天想听到的,但是强制执行对g/W度量的贸易限制可能会为整个光伏价值链带来最深远意义及最直接的利益。降低硅片厚度将推动多晶硅规格进一步远离太阳能级,更接近电子级规格。较薄的硅片(比如说小于140微米),将很快重新调整晶体硅硅片制造业,许多可能只是退出该产业。
更薄的硅片也将使电池或组件成为“必要”而非“选择”。因此,为进出口组件打造硅g/W的度量基准能使整个价值链的产量合理化,并且使原料和技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并且,如果光伏产业“过去”没有携手实现这一情况,也许全球学习曲线的概念或路线能够使达成这一目标。
并且它也会救助光伏设备供应商,其中很多是亏损经营,面对未来十二个月无任何有意义的新订单。(设备供应商破产对光伏产业也不好。)
无论如何,在未来的十二至十八个月中光伏产业有一些必须要“改变”,除了跟踪不断升级的贸易战中穿插的随机破产公司之外。
简言之,回溯到光伏行业之前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是一个国家简单地圈定自己国内光伏制造业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