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硅片、电池等原产国家并不在产品上写明,因此事实是,日本晶体硅组件的大部分是由非日本材料(韩国多晶硅、中国硅片和台湾电池等)组成并不重要。
镉排斥及(其他薄膜,但非薄膜硅)CIS效率临界值要求的因素,并且日本拥有最广泛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光伏关税,事实上不能发表任何关于国内就业或非法价格或补贴的评论。
当然,这能否足以保存日本国内制造业并不明朗。如果光伏是一个他们想要从组件制造业的立场去追求的产业,最终可能由光伏制造商的母公司决定。
有趣的是,日本想要使用“效率”作为减少国外对本地终端市场需求威胁的媒介,这似乎并未纳入北非、欧洲和中国的反倾销支持者的考虑。可能要写一篇论文关于这些地区或国家(虽然在光伏制造业或研发方面投资数十亿美元),但是没有一个能够追求效率或技术以优先发展国内制造业,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可能夸大了“品牌”和技术的重要性,中国上游多晶硅生产商与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相比,不能以质取胜。
但它确实提出问题:技术门槛的障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传统产量并将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吗?在这种情形之下制造业会呈现什么样的状况?高效率的组件能够以一个可接受的价格批量生产吗?或者,有比单纯的效率更好的指标吗?
技术刺激下的光伏动态
因此,技术刺激下的光伏环境实际上看起来将会怎么样?首先,让我们假设,传统产能不能够满足性能临界值,就会被删除/退休或永久关闭。这或许不是一个太冒险的命题,由于过去在光伏产业大多旨在升级或提高电站或工厂性能的努力都获得一定成功。
在2009至2011年间增加电池和组件产量的较低级晶体硅参与者将受到最大影响。在2009年前增加而非升级的传统晶体硅电池生产线也将拿出(有效的)产量分析。事实上,晶体硅电池的舞台将(再一次)变为该产业有效产能的“过滤器”。(关于“日本”型效率约束产量的更多详细分析将在本网站即将发表的嘉宾博客中呈现。)
因此,效率路线能够帮助平衡中游光伏装机容量水平,删除进入该行业的启用标准工具及工序的公司。该路线还能清除由产业领导者运营的传统电池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