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锋告诉记者,国内首家家庭电站落地青岛,距离国家《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发布仅一个半月,这无疑折射出了各方面的“态度”,也进一步证实了他对青岛“小光伏”市场的判断。更何况早在2004年,自家就安装了小型电站,几年下来表示过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家庭光伏的可操作性,他有经验和信心。
杨勇则从消费市场角度给记者算了一笔“并网”账:“现在电费成本是3.6到4毛,行内传言国家可能把回收的光电价格定在1元左右,按这个比例我们做过测算,一个1000瓦的电站,8到10年可以收回成本,远低于25~30年的平均寿命。”从利润空间计算,他认为小型家庭电站的成型并非概念。“首个家庭电站花费在3万左右,远低于青岛人能够给出的家庭投资预算。一旦成行,家庭太阳能发电站,将是广阔到无法想象的市场。”正是由于对“分布式电站”前景的看好,青岛吉荣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松文近期也选择试水光伏。
亟待细节的“小光伏”
尽管前景被看好,而从现状来看,“小光伏”似乎未能在青岛光伏行业搅起波澜。
对此,杨勇给出了“3~5月是等待期”的说法。他分析,春节前很多企业有订单也不会开工,2月份是了解光伏市场状况的行业转换期,到了3~5月份干扰因素排除之后,光伏新政对于下游市场的刺激才能清晰表现出来。从事切割液等上游产品生产的他推测,“我们目前没有感觉到市场有明显的扩张,或许下游光伏组件企业的反应能更敏感些。”
而“干渴已久”的下游企业此时正满腹忐忑,“并网各种设备安装能不能免费?回收电价是多少?有没有设备投入的补贴?光伏新政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都很关键。”王忠锋表示,由于光伏设备一次性投入多在3~10万元之间,市民不可能在政策尚未落实之前贸然投资,而市场未动,企业的生产也只能再“等等看”。
于是,城阳一家准备在屋顶建太阳能电站用于建筑照明的企业,成了他近期的工作重心。“我们目前投资重点在中型光伏电站,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新疆、内蒙等偏远山区。”据他透露,此种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表现出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类电站在几百万元到千万元之间的投资额。“个人家庭电站开发投资额相对较小,只有政府有补贴才能保证企业的利润。另外,各种手续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在王忠锋看来,只有政策具体到细节可以操作,企业才敢涉足“薄利多销”的小光伏领域。而目前只能选择企事业单位作为落脚点。
内修外拓成现实之选
在对“小光伏”焦急等待中,青岛海林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青岛创铭新能源有限公司不谋而合:在企业建一个自己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采访中王忠锋透露,企业打算在工厂前的空地上建一个500千瓦太阳能发电站,不仅要并网,还要在发电站上实验无线跟踪,“这样参观者在展厅就能很直观看到,这个电站发了多少电,随着光照时间发电效率的变化,是否存在故障等。”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