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自2012年欧盟和美国反倾销调查以来,中国多晶硅-光伏行业遭遇了近10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发布,一方面,强调在市场倒逼机制下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另一方面,扩大了国内光伏电站的市场需求,更提高了电站并网运营的盈利预期。
2013年1月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今年全国能源系统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会议还提出2013年实现全国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行业人士这样评价,近期的会议和政策,犹如强心剂,将对国内光伏电站的开发起到极大促进和助力作用。但是,在热潮掀起之时,专家也预警,国内光伏电站建设已有过度开发的苗头。大量电站建成却未运营,就像新建却空置的房屋,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资金链危机。
BT模式:买方市场形成
完整的光伏电站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生产企业、上游组件制造企业、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运营电站的电站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等。和其他环节相比,光伏电站开发由于在技术、市尝资金及产业链四大方面的竞争门槛较高,无疑是全产业链中综合竞争能力最强的一环。
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元和1.15元两个标准,以光伏发电1.4~1.5元左右的成本计算,加上政府补贴电价,光伏发电仍然有利可图。利好一出,受困于产能过剩和贸易壁垒寒冬的光伏制造企业为消耗库存,盘活资金,纷纷跨步,涉足下游,加大电站投资力度。此外,包括国电、大唐、中电投等大型电力国企在内的各路资本也参与其中,随着竞争主体多元化,业界掀起了电站开发热潮。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和一些拥有光伏产业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企业的BOT(建设-运营-转售)光伏电站运营模式相比,大多数光伏制造更倾向于BT(建设电站-转售)模式。由于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以电站建设平均成本15元/瓦计算,建成电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其净利润率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