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信息 研究咨询 服务应用 展会会议 视频图片 期刊专栏 新媒体
关闭
关闭

光伏大跃进与“短命菊法则”

发表于:2013-01-15 10:22:33    

陷入困境的光伏企业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中国光伏产业是由国际市场催生的,一开始就面向出口。注定要经历“转型阵痛”。

世纪之初,欧盟各国大力鼓励发展太阳能电站,对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组件需求旺盛。施正荣最早看到其中的机会,2000年回江苏老家创办无锡尚德,5年后彭小峰在江西老家创办赛维。

可以说,竞争匮乏的蓝海市场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共同培育了中国的“光伏双雄”。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光伏产业属于绿色经济,恰好呼应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战略需要,同时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GDP等一系列显著效益,容易出政绩,因此扶持、补贴力度一直很大。

宽松政策往往让企业家们忽视潜在的产业风险,陷入暂时的狂欢,对危机浑然不觉。我们经常看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看到某种农产品需求旺盛,一窝蜂开始大规模种植,致使同类产品供给过剩,结果自然是亏本。这层心态在企业家身上同样存在。面对利好消息,如果能多一些节制和理性,着眼长远,避开凶险,也许会是另一番局面。

各地匆忙投资兴建的中小企业,享有用电、用地、贷款等一系列政策优惠,在国际市场上颇具成本优势,因此虽然生产粗放,技术陈旧,效益却十分可观。2009年,笔者在温州考察时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中小光伏企业投产当年便可收回成本。而尚德、赛维这样起步较早的企业无疑享有更大的优惠,以规模化大生产压缩成本,出口利润自然更为丰厚。

上述繁荣建立在这样一个沉重事实上:光伏原料、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产品充分出口欧洲需求大国,形成原料、市场、技术“三头在外”的“倒挂格局”,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完全沦为“来料加工厂”。消耗本国人力、能源,最终却为他国绿色经济“做嫁衣裳”。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分析,这种格局下,“供应商谈判力量”与“客户谈判力量”都受制于人,与此同时,国内不断涌现“新加入者”,中国光伏企业只能走低价路线去迎合国际市场。为谋求“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惜自相残杀,走上疯狂扩张、野蛮生长的“不归路”。

责任编辑:太阳能
特别声明: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

2022年中国户用光伏品牌大会
2022年中国户用光伏品牌大会

2022年9月27日

浙江宁波

2022第二届华中光伏论坛
2022第二届华中光伏论坛

2022年9月22日

武汉洪山宾馆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 news@solarbe.com 商务合作联系:010-68000822 media@solarbe.com 紧急或投诉:13811582057, 13811958157
版权所有 © 2005-2023 索比光伏网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