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笔者去温州调研,正赶上温州市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产业,很短时间内出台用地、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受此鼓舞,民企老板兴起出国考察太阳能的高潮,多晶硅成为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转瞬间,温州各地涌现大量多晶硅加工厂,一派“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繁荣场面。
2年后再赴温州,情形却大为不同。
2011年冬天,轰轰烈烈的“老板跑路潮”中便有不少是光伏企业主。据媒体调查,光伏企业占温州资金断裂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大量光伏企业濒临破产,贱卖生产设备,甚至把整条生产线低价打包出售,但应者却寥寥无几,“老板跑路”也就不足为奇。
一如20多年前的皮鞋、纽扣、打火机,多数温州企业主仍延续“小商品、大市场”的“商人思维”,只是趁这一轮光伏产业大发展“打秋风”,在产业链上寻找技术门槛、资金门槛最低、最有利可图的那个环节切入,心思花在跑市场、跑政策、跑贷款上,并未建立规模优势和技术长项,更没有花精力磨炼管理基本功。形势一变就被挤出市场,成为行业周期转换的“短命菊”。
好在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市场不景气,大不了停工减产,最不济破产倒闭,企业主一走了之。
但对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这样的“地方龙头企业”来说,问题却没这么简单。
尚德成立以来不下三次危及生命的危机,每次都有地方政府保驾护航而免于破产。赛维也曾向所在地方政府提出破产申请,但最终被驳回。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破产就成了“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