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信息 研究咨询 服务应用 展会会议 视频图片 期刊专栏 新媒体
关闭
关闭

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

发表于:2012-10-17 11:27:50    

为何盛极一时的光伏产业,如此不堪一击?

有“光伏教父”之称的海润光伏(5.94,-0.02,-0.34%)CEO杨怀进向《能源》杂志分析称,我国光伏产业的过剩产能与国内应用市场开发的严重不对称,使得欧美等主要应用市场在面向我国制造业大门骤然紧闭之时,无法有效地实现市场转移,规避市场风险。

同时,经济危机使国外多数项目资金短缺而使需求更加不确定。而美国“双反”造成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失去美国市场,欧洲“双反”使得行业更加风声鹤唳。

多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扩张冲动引发的产能过剩,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暴露无遗。据专家介绍,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为20GW,而中国的光伏产能远远大于这个需求,产能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见一斑。

杨怀进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对比:2001年全中国的太阳电池年产能不超过2MW,而到2008年这个数字则超过了20GW,扩大了约1万倍之多,更为惊人的是这个数字到2011年则扩大到了2万多倍,也就是约50GW。

早期阶段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入,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没有到位,众多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都随着卖方市场的浪潮趁虚而入,从而加剧了行业的无序发展,银行的积极信贷支持更是推波助澜,所以行业出现井喷式发展。

哈德森清洁能源投资基金中国区执行主席沈忠民,对中国光伏产业也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中国光伏产业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成本分化不明显。“光伏行业与半导体行业相比,其实步骤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很多企业家控制的不是价格,而是产能,他们主要靠产能来获取收益。” 沈忠民说。

总结10年来,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到2011年为止,尽管中国光伏上市企业数十家,但在诸多上市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在延续一种简单的模式:“圈钱——后续生产规模再扩大——再圈钱”,真正用于技术更新和储备、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管理模式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少之又少。

因此,产品同质化、行业发展十余年来技术更替和设备更新缓慢、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最大策略不是培养,而是同行间互挖墙脚恶意抬高劳动力成本,企业日益膨胀的规模与一成不变的旧式管理模式之间的严重不相称等问题,在光伏产业因资本的搅动而成倍膨胀的同时也日益突出。

责任编辑:太阳能
特别声明: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

2022年中国户用光伏品牌大会
2022年中国户用光伏品牌大会

2022年9月27日

浙江宁波

2022第二届华中光伏论坛
2022第二届华中光伏论坛

2022年9月22日

武汉洪山宾馆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 news@solarbe.com 商务合作联系:010-68000822 media@solarbe.com 紧急或投诉:13811582057, 13811958157
版权所有 © 2005-2023 索比光伏网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