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坐了一趟过山车,以前多晶硅片最高时一片能卖68元,现在一片只能卖8元,而每片的成本就要11元。现在太阳能光伏企业可以说是在亏着卖!”昨天,宁波一位熟悉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
光伏、太阳能、新能源……这些名词曾经被无数光环所笼罩,前景一片光明,一度吸引了无数投资商的关注。如今,随着欧美市场的持续疲软,光伏产业遭遇“寒冬”。
光伏企业步履艰难
“杉杉尤利卡”是鄞州区最早涉足光伏的企业,拥有6条生产线200兆瓦年产能,但目前只要开动两条生产线就能“喂饱”订单。
“4月份,我们2条价值近2亿元的德国进口生产线投入使用,没想到德国、意大利等光伏大国就发布了削减补贴的消息,欧洲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由此锐减。”该公司一位人士说,现在企业只能收缩规模,减产减员,蛰伏过冬。
鄞州区另一家光伏企业“鑫友光伏”则深陷收款泥潭,被外商拖欠上亿元资金。欧美市场是“鑫友”销售的“主战场”,欧洲光伏大国的削减措施,导致当地光伏产品推广部门无力向“鑫友”有效购买产品。1~10月份,该公司的订单销量比去年增长75%,但却不见资金入账,外商请求延长2~3个月的付款期。此外,近期发生的美国“双反”调查,直接导致企业在美销售受阻。目前,“鑫友”积极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除了把成本订单分派给常山、上海的单道工序的小企业以求降低成本外,还和中科院宁波研究所合作,开发光电转换率更高的光伏产品,目前正进入试用阶段;从台湾等地引进11名技术、销售人才;寻求国内原料供应商,替代国外进口等。
据记者了解,除鄞州区外,慈溪、宁海、北仑等光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有好几家光伏企业停产或减产。
放眼全国,当前,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而10%至20%小幅减产或正在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我国光伏产业正式进入“寒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原材料到终端各个环节产品的价格跌幅都在60%以上,仅以多晶硅原料为例,从年初的70多万元每吨跌到目前每吨20万元左右。据介绍,这已跌至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的成本点以下。
有老板庆幸投资慢一步
光伏产业,当初被视为一个“香饽饽”,吸引了不少企业追逐,这中间也成就了一些企业,但对另一些企业来说,光伏产业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让企业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困境。“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进入这个行业。”鄞州一家光伏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主做晶硅切片,由于只做单道工序,日子更难过,今年肯定要赔钱了。
也有企业庆幸自己没有在这一领域投资。江花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计划在慈溪慈东工业区建设一个生产太阳能光伏玻璃的项目。这种玻璃,既可以当玻璃用,也可以用来作光伏发电。“幸亏我们的投资慢了一步,不然投资下去就麻烦了。”该公司总经理王贤明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投资额比较大,有3亿多元,但后来在能耗考评中,因为能耗较高而未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