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美国市场不大,但是一旦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的欧盟跟风,将是中国光伏企业的灭顶之灾。佘海峰认为“欧盟跟风的可能性不大。”他介绍,SolarWorld最早是在欧洲提出对中国企业实施双反申请,但是欧盟各国对此意见不一致,才致使其去美国提出申请,因此在欧洲很快立案也很难。“solarworld是一家德国公司,它是在德国启动不了双反程序,所以才在美国启动。”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宝申与佘海峰持相同观点,“欧洲是以德国为主,德国是一个进出口国,贸易顺差很大,不会通过贸易保护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因为出口大于进口,如果实施贸易保护对其负面影响更大,所以我们认为欧洲市场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占据主要位置的。”
不过,佘海峰认为即使立案也不可怕,“有了裁定结果之后才会征收关税。而且即便有了裁定结果,还有一年的反诉期,如果反诉期能够胜诉,多征收的关税还能退回来。”但是李俊峰认为反诉成功几率太低,“因为美国和欧盟并不认可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所以也不认可中国的企业行为是市场经济的行为。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原则。”
增长的陷阱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混迹多年的,还是新进入的,每家光伏企业都有着同一个感觉——“冷”。而这一轮寒流,确实远远强于2008年那一次。2008年的光伏业危机缘于外部环境的变冷,国内供需并未出现失衡。而这一次,则是内忧外患,不仅外部环境差,而供给与需求失衡带来的阻碍更强。
“光伏行业有3家企业就够了,最多别超过10家,大家的日子就都好过了。李俊峰认为,光伏行业自2007年开始,出现了“增长的陷阱”,过多的投资扰乱了市场的供给需求平衡,所以“还是需要这么一场严冬,冻死一些发育不良的企业”,进而稳定市场、稳定价格。
2007年,光伏产业的回报率高达200%-300%,虽然之后不断下降,但直至2010年回报率还能达到30%,而2011年就仅剩10%,目前甚至更低。“暴富的地方就是暴利的地方,暴利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李俊峰认为这是一个“创造神话—复制神话—捅破神话”的过程,“后来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照搬前者的模式。因为组件制造很容易复制,没有创新。”
据数据显示,2007年光伏产业销售额为1000亿元,2008年就翻了一番,达到了2000亿元。除销售额攀升外,光伏电池产量的倍增也是衡量“增长的陷阱”的一杆秤。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1.78GW,占全球总量的26%;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就达到了8GW,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在世界10大生产商中4家是中国企业,中国在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上的份额从2009年的15.4%增至2010年的47.8%。
然而,如此高的产能释放缺乏相应的需求支撑。“目前不是光伏市场不好,市场需求增长依旧很快,2008年增长了20%,2009年增涨了近70%,2010年增涨了近130%,2011年至少也要增涨30%-40%。”李俊峰介绍,“但是我们的产能增涨的更快,每年高达100%的增长,导致每年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爆发性增长就会出现爆发性的危机。“出现危机之后,企业就期待政府扩大市场,但是扩大市场也是有限度的。因此,必须压缩不良产能,使得产能和市场要同步,或者略快于市场需求,不要期盼市场爆发式增长。”李俊峰直言,光伏行业亟需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