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马丁·格林想用氧化锌薄膜与硅一起制作廉价的异质结太阳电池,让他去做这个项目,半年后宋登元做出了光电转化率8.2%的成绩,比当时世界水平高出1.3%。在取得博士学位和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宋登元加入到马丁·格林第三代光伏电池的研究项目中,领导了超高效率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项目里碳化硅介质中嵌入硅量子点的新一代电池研究。
“格林教授在国际上学术组织担任职位,参加会议特别多,但是特别注重研究的细节、只要在学校,哪怕一个研究生汇报课题都要去听。慕名而来的求教者,只要有时间,他也要亲自见面。在中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宋登元说。
创业时代
施正荣博士毕业后,依然留在恩师格林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彼时,马丁做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影响施正荣一生的决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1995年,新南威尔士州电力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共同成立太平洋太阳能电力公司,将施正荣取得的科研成果薄膜电池技术产业化,由施出任研究部经理、执行研究董事。
留学期间,施正荣结识了同在澳洲学习经济学的同乡杨怀进。施正荣在澳创业之时,杨怀进回国从事贸易生意。
2000年,德国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规定新能源占德国全部能源消耗的50%,电网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义务和购电补偿的一般原则。从德国回来的杨怀进看到了太阳能的市场前景,邀请施正荣、赵建华回国创业。而彼时,澳洲的光伏市场还没有启动,施正荣的创业并不理想。
杨怀进背着施正荣撰写的250页可行性报告四处奔波,却屡屡受挫。经人引荐,项目得到了无锡市政府领导的认可。2000年,施正荣变卖全部家当回国。2001年,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施正荣占25%的股份,其中20%是技术入股,5%是现金,并出任总经理。而杨怀进得到了5%的股份。同时,施正荣还找来他在澳大利亚时的同事张凤鸣博士,以及在格林教授实验室工作过的澳大利亚人泰德。次年7月,国内最大的1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尚德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能的总和。马丁·格林教授专程赶到无锡向施正荣表示祝贺,预言“尚德将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的中国超越者”。12月,尚德公司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8 9 10 11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