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信息 研究咨询 服务应用 展会会议 视频图片 期刊专栏 新媒体
关闭
关闭

南半球“取经” 中国光伏的澳洲基因

发表于:2011-09-05 14:09:00    

  升级的技术战

与欧美大多将研究课题委托工业界的技术路径相比,中国光伏界的纸上谈兵,成为难在短期内切割的痼疾。

伴随着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崛起,光伏企业的科研团队在不断壮大,除了马丁·格林教授的弟子们,越来越多的毕业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光伏科研机构的留学生回国就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竞赛。 去年年初科技部的审批令下,宋登元为之奔走几个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终于落户英利,这是他就任英利CTO一年来献给苗连生最好的礼物。

这是一块金字招牌。2009年7月,科技部宣布光伏行业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从那时起,国内的17家光伏企业为此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激烈争夺。而赢家只有一个。

在世界光伏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英利集团向来被业界赞誉精于管理,此番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握,无疑又增添一个问鼎行业的重要砝码。

很少人知道,中国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发轫于1958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1959年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做出了我国第一块太阳能电池。1971年成功应用于“东方红二号”卫星上。并从1973年走向地面应用。改革开放后,国内开始出现第一批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如云南半导体机械厂、宁波太阳能电池厂等。

“从根源上说,中国的光伏技术就是外来品。”孟宪淦说。1993年,云南半导体机械厂为了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专门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拜访马丁·格林教授。由于某些体制原因,作为国有企业的云南半导体机械厂却拿不出几十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终告失败。

而在另一端,中国的太阳能研发机构对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探索始终没有终止,并且在上世纪90年代末,晶体硅电池转换率接近20%,和世界领先的转换效率相差无几。然而,从实验结果向产业化的转化似乎成了国内科研人员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2000年以后,随着施正荣回国创业,大批国外留学的科研人员纷纷回国,打破了太阳能行业产研转换困难的尴尬局面。

“确立公司研发战略、方向以及搭建研发的平台。”这是宋登元从科研人员向CTO身份转换两年多来对自己职责最深的体会。大学教授出身的宋登元对中国科研体制非常了解,几十年的科研经验让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颇为看重。“过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不会放在企业,都是放在中科院和一些重点大学,近些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发生了转变,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对于英利而言,承担国家关键技术项目,一方面引领企业发展,更重要是引领行业发展。”

8  9  10  11  下一页>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solar_robot
特别声明: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

2022年中国户用光伏品牌大会
2022年中国户用光伏品牌大会

2022年9月27日

浙江宁波

2022第二届华中光伏论坛
2022第二届华中光伏论坛

2022年9月22日

武汉洪山宾馆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 news@solarbe.com 商务合作联系:010-68000822 media@solarbe.com 紧急或投诉:13811582057, 13811958157
版权所有 © 2005-2021 索比太阳能光伏网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