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发布半年财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25.46亿元,同比增长16.56%;净利4.93亿元,同比增长245.81%。报告期,公司光伏组件实现出货5840MW,较2019年同期增长37%。其中,海外高毛利地区组件销售增长显著,对净利润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公司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0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光伏行业全球市场需求较原预期有所下降,中国光伏行业面对疫情整体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公司长期积累的风险防控机制和高效运作能力,公司保持了连续生产并克服了生产经营中诸多困难得以逆势增长,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54,593.89万元,同比增长16.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9,296.78万元,同比增长245.81%,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460.45万元,同比增长182.14%。2020年6月10日,公司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涵盖光伏产品、光伏系统以及智慧能源的光伏企业,IPO募集资金净额达到23.1亿元,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迈入新阶段。公司2020年上半年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一)业务开发和销售经营情况
1.光伏组件业务
2020年,在晶硅产业链产能集聚愈发明显、大硅片成为发展趋势的行业背景下,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前瞻性进行技术研发与论证,主动对接设备厂家、主辅材料厂家、物流供应商等进行研究、开发,不断推出高功率“至尊”组件系列产品引领并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组件制造端,公司率先在国内宿迁、义乌、盐城等制造基地快速布局210mm硅片大尺寸电池和组件产能。义乌制造基地成为全球第一个叠加210mm尺寸电池技术的超高功率组件规模化生产基地。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另签订宿迁6GW高效210mm大尺寸组件投资项目协议、盐城10GW高效210mm大尺寸太阳能电池投资项目协议。公司计划在2021年底电池产能合计达到26GW左右规模,其中210mm大尺寸电池产能在2021年底占比达到70%左右,进一步提升整体制造能力,促进公司产品结构升级,增加核心竞争力,实现产能低成本高质量扩张。
组件销售端,在组件出货量和产品领先性均达到行业领军水平。在高目标的引领下,报告期内实现出货5840MW,较2019年同期增长37%。其中,海外高毛利地区组件销售增长显著,对净利润增长做出较大贡献:北美地区出货1071MW,增长超238%;欧洲地区出货1720MW,同比增长60%;拉美地区出货508MW,同比增长62%。报告期内,500W+至尊组件2月全球首发即实现市场突破,7月,公司再度发布600W+至尊组件,引领行业进入600W时代。截至本报告披露日,至尊组件订单已接近1GW。
2.光伏系统业务
2018年,公司面向全球大型电站市场推出天合智能优配(TrinaPro)智慧光伏一站式解决方案。方案依托系统设计、软件算法,创新集成高效双面组件、智能跟踪系统和可靠逆变器三大核心硬件产品,并提供一体化服务及智能运维管理平台,从而降低8%-15%的BOS成本、提升3%-8%的系统发电量。报告期内,TrinaPro业务实现了快速稳定发展,全球交付882MW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0%。产品研发方面,6月发布了天合智能优配Mega解决方案,在业内率先搭载500W+超高功率组件,立足更低的度电成本,从更高的部件适配性、更低的系统成本、更智能的服务进一步提高电站项目收益。
光伏电站业务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断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与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TPG集团旗下睿思基金签署总交易金额约7亿美元项目合同,总规模近1GW,包含35个海外光伏电站项目,分布在欧洲和拉美地区。公司将为这些项目提供包括项目开发、设计、采购至建设管理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国内电站系统业务稳步发展,报告期内获得近1GW光伏竞价和平价项目,较去年增长25%以上。
国内分布式业务在疫情期间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公司下属户用光伏品牌“天合富家”于疫情爆发后短短一个月内率先开启了数字化经营模式,通过线上直播厂购会的方式持续发展业务,并将之作为长期机制定期举行。
3.智慧能源业务
能源云平台业务持续稳步推进、前瞻性布局,在工业物联网、商业物联网和能源物联网各细分领域均有多个实际应用场景和项目落地,并且进入小规模批量应用阶段。
(二)持续创新与技术研发
1.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应运而生
为了加速推进光伏产业迈入新时代,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和系统价值转化为客户价值,在公司的积极推动与参与下,由硅片、电池、组件、跟踪支架、逆变器、材料及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上下游39家企业联合发起的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旨在通过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协同产业链的优势资源,彻底打通研发、制造及应用等核心环节,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的新生态。联盟企业将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全新技术平台的产品、系统和标准,致力于600W+超高功率组件和解决方案在应用端价值最大化,建立共创共生共赢新格局。
2.技术研发和科研项目攻关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8.6亿元,新增专利申请43项,其中发明专利29件。
公司不断突破组件产品创新技术,2020年3月4日,公司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标准的产业化设备制备出转换效率达23.39%的PERC电池。这是经过ISO/IEC17025国际认证的效率最高的产业化PERC电池。
公司采用创新性版型设计、多主栅技术、叠加无损切割、高密度封装等先进技术推出600W+至尊系列组件,致力于600W+超高功率组件和解决方案在应用端价值最大化。该至尊系列组件获得CGC鉴衡‘新标基础认证’及‘光伏领跑者前沿技术认证’证书。
凭借雄厚的创新研发能力、领先的核心技术能力及持续向好的企业经营质量,入选科创板企业科创能力20强、科创板高端装备类企业科创能力10强,系唯一上榜的光伏企业;公司还入选2019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第二名,实现连续第四年上榜且排名保持前三。
(三)公司治理与组织优化
1.良好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反应机制助力“抗疫情、保生产”
年初,疫情发生后,公司快速响应成立防疫应急工作小组,在政府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疫情防控体系与流程,严格管理各制造基地抗疫保生产。应急工作小组除保障紧缺防疫物资内部需求外,仍积极协同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保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2.以卓越经营为原则的“百日计划”取得多项经营改善和产品技术重大进步
报告期内,公司组件制造与销售价值群启动了以“实现客户导向、竞争领先、价值创造”为主题的百日计划,制定并实现了五大目标,包括实现年度目标经营绩效、产品技术质量和交付竞争领先、166/210新产品成功导入、绩效激励机制优化和精益经营人才培养,运用卓越管理的思维和精益经营的方法论,完成了达成目标的20+项关键任务和改善项目。
3.强化人才激励与培养,践行奋斗者精神
在人才培养方面,现有校园招聘计划、“启程者”、“飞跃者”、“攀登者”等项目针对各级别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共创、共担、共生、共赢”的理念落地。进一步提升关键岗位干部胜任度,给予年轻人快速成长机会,以共担共创共享的激励方案吸引和保留关键领军人才,着力打造富有奋斗者精神的干部队伍。
二、风险因素
(一)政策风险
在可预见的未来,光伏发电将进入平价上网时代,尽管随着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逐渐降低,对政策的依赖程度将逐步降低,但光伏行业受国内外产业政策影响仍较大,存在光伏产业政策变动或调整对行业经营产生冲击的风险。未来如果各国政府对光伏发电的补贴减少,可能会影响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并进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二)光伏行业竞争激烈及业务转型风险
光伏行业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行业发展较快,各大光伏企业纷纷进行扩产或围绕行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行业资源向少数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领先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光伏行业的竞争激烈。随着行业产能的扩产及技术进步,光伏产品价格逐步降低,光伏企业在成本管控及产品性能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此外,近年来部分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在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海外区域新建产能并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剧了海外市场的竞争程度。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维护既有的销售渠道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可能导致公司的市场份额下滑或毛利率下降,进而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三)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以硅料为基础原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成硅片、电池片,最终组装成光伏组件。如果大型硅料生产企业出现不可预知的产能波动,或下游市场的阶段性超预期需求爆发,将导致硅料价格大幅波动,从而影响到硅片及电池片的价格,最终影响公司的成本及盈利能力。
(四)境外经营风险
公司推行产能布局全球化和市场销售全球化,分别在泰国、越南等地设立了海外工厂,并在全球目标市场开发、建设、销售电站。公司境外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境外生产、销售受到国际政治关系,各国不同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监管环境、政治环境,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公司不能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国际规则,可能出现相关的境外经营风险。此外,公司还面临各国因政局变化、政府变动、领导人变化等导致的光伏政策、贸易政策等政策不连续风险,国家主权及信用变化风险,造成公司境外业务经营失败、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等风险,从而导致公司境外经营遭受损失。
(五)新冠疫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
现阶段国内疫情防控态势良好,海外疫情形势处于变化中,本次新冠疫情目前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带来的影响整体较小,但未来受疫情的影响程度要根据疫情发展加以判断,不排除未来疫情进一步加重给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三、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4,593.89万元,同比增长16.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296.78万元,同比增长245.81%,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460.45万元,同比增长1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