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75岁的褚时健穿着旧衬衫,顶着破帽子,为修好水泵与农民讨价还价。对方开价80元,他坚持50。
山间弥漫的云雾,与绿意盎然的树苗,从此长年陪伴这位老人。
褚时健和李河君一样,在2003年迎来了关键转折。他们躲在媒体聚光灯外,支撑他们的,唯有精神的力量。
2、
2009年,褚时健和电商平台合作,把褚橙卖到了北京。
84岁的褚时健重回人们的视线。媒体开始用“80岁身家千万”、“84岁再造亿万富翁”形容他的逆转之路。其实早在2011年,褚时健果园利润就超过3000万元,固定资产超过8000万元。
褚时健并不太在乎纸面上的数字。褚橙诞生前,当地农民靠种玉米、种甘蔗卫生,一年只有一两千收入。跟着褚时健种果树后,每年能赚四五万,每家都能有两台摩托车。
这位老人再次成为亿万富翁。当地镇上的人给了他一个形象的称呼,褚大爹。
与褚时健一样,李河君也在走出逆境。
有人说,平稳运营的水电站,如同一部印钞机,每时每刻都在给汉能带来稳定现金。李河君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天天去打高尔夫了。
确实如此。
2011年3月27日,漫长的等待过后,李河君迎来收获时刻。
投入了200亿元和8年的施工建设,金安桥水电站一期240千瓦机组,实现了并网。有媒体估计,如果按2万元/千瓦的装机容量来算,金安桥电站价值达600亿元。
不过,李河君没有去打高尔夫,他选择用利用太阳能改变世界。
当时的光伏行业,分为晶硅与薄膜两种技术路线,晶硅是市场主流。“99%都是晶硅的天下,所有人都不看好薄膜。”一位公司高管回忆。
出人意料,李河君偏偏选择了薄膜领域。在晶硅火热的时候,他已经看到薄膜技术的转化潜力,其柔韧性带来的广泛应用场景。
时间印证了他的判断。
一年后,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调整期。汉能借此将世界上四家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收入囊中,一举实现技术上的弯道超车,奠定了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云南边陲的果园,北京的汉能总部,都变得热闹起来,一批批企业家登门造访。他们去探寻的,不仅仅是财富密码,还有支持两位创始人奋斗至今的原动力。
3、
91岁褚时健的耕耘,换来中国现代农业的时代样本。
褚橙果园的核心产区有6200亩,2018年产量在1.5万吨左右。果园划成若干片区,农户成为工人,按月领工资,收货后按产量、品质结算年收入。
这片果园的知名度,已经不亚于曾经的红塔山。
李河君和他的汉能,也成为薄膜太阳能领域无可争辩的领导者。
汉能的移动能源产品,出现在街头的共享单车车筐里,出现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车身,出现在城市一座座节能高楼的玻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