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是孰非。
近日,三部门发文要求光伏发电:控制新增规模,加快补贴退坡。
随后,包括通威集团刘汉元、阳光电源曹仁贤等11位行业大佬发出紧急诉求,希望变革不要太激烈,怕行业承受不了,一下子陷入困境。
一方政府出台调控,一方企业紧急诉求。
孰是孰非,怎么看?
新闻:光伏新政
6月1日,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
因文件落款时间为5月31日,业界又称为“531新政”或“光伏新政”。
政策落实未留缓冲期,被视为光伏行业的“急刹车”。
从官方公布的文件看,光伏新政重点强调三方面:
一、2018年各地暂不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电站。
二、2018年分布式光伏发展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规模。
三、新投运光伏电站上网电价统一降低0.05元;“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项目,补贴标准降低0.05元,至每千瓦时0.32元(含税)。
总结来看,光伏发电“要控制量,降低补贴”。
这与此前规划有不小出入。
先看普通光伏电站,原计划2017-2020年新增建设规模(剔除领跑技术基地)分别为1440万千瓦、1390万千瓦、1310万千瓦和1310万千瓦。
再来看分布式项目,兴业研究报告显示,指标维持与2017年持平,但不同于2017年户用不占指标,目前户用光伏被计算在内,相当于变相降低指标规模。
报告预计2018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或将大幅下滑至30GW,2017年这一数字为53GW。
反馈:逆转
政策甫一发出,市场各方反应不一。
资本市场反应最为敏感,周一开盘光伏企业批量跌停。跌势还传导至新能源、充电桩、锂电池、风能等板块。截至6日收盘,光伏太阳能仍处于跌幅榜靠前位置。
不同于资本市场利空,多家公司乐观看待光伏新政。包括林洋能源、九州电器、东方能源等在新政出来后,与投资者互动时表示,影响小,或影响有限。
但仍有11位行业大佬致信新华社,对三部委出台“531新政”提出了不同看法,建议:给已经合法批准建设的项目一定缓冲器;降低规模的幅度不应过大;支持光伏行业进入不需要补贴的最后一公里。
理由是:按照此前规划的在建项目一下子没了指标和补贴,“大家都觉得天要塌下来”。
比如分布式光伏,项目涉及面广,其中户用光伏更是牵及全国各地几十万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年分布式光伏指标10GW左右,实际1-4月已经装机10GW。
广东省太阳能协会调查72家企业认为,光伏新政推出对3355个项目有影响。
另根据新政,新增光伏装机没有普通地面地站指标,领跑者6.5GW,分布式10GW左右,扶贫4.2GW,明确的共有20.7GW。如果有增加,今年指标最多28GW。与去年53GW相差很多。
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大涨大跌都不是一件好事。
专家:补贴来源问题是关键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专家一致认为,判断新政力度是否过大关键看“补贴”。
政策该不该有缓冲期?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政策不留缓冲期一方面是补贴缺口的确很大,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企业在缓冲期抢装(光伏装机量)。但同时政府应该考虑,已经在建或纳入计划的项目,是否可以可以给一个改革的时间,比如“地方政府依法支持”,为避免大范围“受伤”,企业可以和地方政府谈。
量该不该控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认为,不能因为补贴有缺口反过来限制光伏产业的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多付点钱,是正常现象。
在林伯强看来,太阳能肯定要发展,但不能长期依赖补贴。新政虽然控制了规模,但如果能想清楚补贴的问题,明年“光伏发电量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新政至少有一个信号是明确的,如果不需要补贴,发展分布式光伏没有问题,从量上没有限制。
补贴从哪来?
促进光伏发电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补贴。按照11位企业大佬的说法,从2015年底到现在拖欠光伏的补贴已经达到1000多亿元。
周大地认为,补贴来源有限,主要从电费里收一个固定的份额。但用电量的增长是有限的,电价又面临“压着”的局面,相比光伏产业发展的速度,这两者之间就不成比例了。因此,就要合理降低成本,一方面从中间环节上压缩成本,另外一方面从终端电价上做一些调整。
11位企业家致信中也提到,如果把全社会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全部收上来,缺口就会大大减少,如果社会用电每度附加增加到3分钱(现在是1分9)那补贴将全部解决,中国目前的居民电价还是很便宜的。
在林伯强看来,没有哪个行业是靠补贴做大做强的,最终还是依靠企业竞争力。因为补贴到一段时间肯定要退出,企业对此不能抱有幻想。从长期看,光伏要发展,补贴要降低,这是没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