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四川便是鱼米之乡,素有“天府之国”美称。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一直处于较长时间的短缺经济时期,造成四川当时吃鱼很困难,全省每年每人平均只有半斤鱼都不到。
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将所学专业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成为昔日水电局技术员刘汉元重要的思考方向。通威的成长,便源自于通威股份(600438,股吧)董事长刘汉元在中国大西南乡村中,一条小河沟里的流水网箱养鱼试验起步。
随后的36年间,通威股份完成了A股上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以及多晶硅及电池片龙头企业。
目前,通威股份已成为国内唯一已构建了“多晶硅-电池片-光伏电站”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布局的企业,形成了“光伏+饲料”双业务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通威股份跨界整合协同发展,构建完整水产产业链和高效光伏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并通过资源创新整合成“渔光一体”模式,融合后能对外输出绿色安全水产品和绿色新能源。这一切,都是植根于为通威愿景而配套服务——为了生活更美好!
科技创新驱动企业成长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汉元在眉山永光水电站的尾水河渠里,创新尝试进行渠道网箱式流水养鱼。
回忆起当初的创新,刘汉元不禁流露出喜悦:“1984年“网箱养鱼”第一年收获时,就打破了四川历史上水产鱼养殖的最高单产记录;1985年,刘汉元又进一步进行中试,再一次刷新前次纪录,更提高产量1倍多。”
1986年,“网箱养鱼”技术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四川省年度水产行业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被国家科委、农业部列为“星火计划”项目向全国推广,30万人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交流。
刘汉元感慨:“在当年,从短缺经济时期到专业的研究试验,到试验的推广和示范,到最后商业化的应用,如何把这些有机地连成一体,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1980年前后,中国水产品的总量只有300万吨到400万吨,而如今已达到6000万吨水产品总量。30余年间,我们整个水产行业的规模、产品的产量增加了15倍左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全国人民由原来吃鱼吃虾都很难,到现在鱼虾蟹到处都能供应、非常丰盛,我们整个菜篮子量的问题已完全解决。”刘汉元自豪地表示。
在那个一大批优秀人才怀抱理性,投身下海经商的时代浪潮之中,不满足于网箱养鱼模式已有的巨大成功,刘汉元乘此浪潮毅然投身实业。1986年3月10日,通威的前身眉山县鱼用配合饲料厂(科力饲料厂)建成投产,通威正式迈开了作为民营经济一分子向前发展的脚步。
在稳稳掌握市场的同时,刘汉元尤为注重以科研创新推动饲料配方不断优化,随着饵料系数(饵料用量与养殖鱼类增重量的比值)的不断降低,“科力牌”饲料愈发口碑远扬、门庭若市。在通威的成长历程中,“科技创新”这一自带基因,其内涵得到继续拓展延伸。
“通力合作,威力无穷”,1991年初,“科力”正式更名“通威”。随后,全新推出的“通威牌”饲料迅速被四川省评定为“四川省饲料行业优秀产品”,通威饲料的市场占有量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通威产品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2017年,通威股份获得创新成果47项、专利授权44件,获得四川省201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做绿色安全食品供应商
如今36年过去,通威股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我国主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水产饲料全国市场占有率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截至2017年底,通威股份已拥有70余家涉及饲料业务的分子公司,其生产、销售网络已布局全国大部分地区及越南、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从2017全年经营情况来看,通威股份饲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9.72亿元,同比增长8.45%;毛利率14.67%,同比增长2.85%。
作为立业之本,饲料业务一直是通威股份重要支柱,近年来,基于水产饲料行业龙头的资源优势,通威股份向下游深入拓展水产养殖。在刘汉元心中,通威股份从未放弃初心,坚守着绿色农业的梦想,那就是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安全食品供应商。
在食品及加工板块,通威股份始终围绕“品质为先、安全为本、基地建设、有效经营”的经营思想,2017年食品及加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1.36亿元,同比增长19.25%。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通威股份不断提升水产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环保标准,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升级转变,打造领先的全程可追溯安全水产品生产基地。
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加快推进水产品贸易与深加工业务,打通养殖端到消费端的产业链条。
目前,通威旗下的绿色安全食品标杆“通威鱼”已经在成都取得了高度的市场认可,2017年销量增幅超过了60%,未来将在多地复制成功模式。同时,西南地区最具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的水产品交易中心“通威三联交易中心”建成,日交易量近100万斤,其在水产品交易环节做出的创新探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