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国家能源局要求的2018年年底建成投运的期限,仅剩不足一年半的时间,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难题给业主带去了层层重压,而数个至今没有明显动作,似乎进入潜伏冬眠状态的项目不禁让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心生困惑和失落。
按照截止期限推算,在理想状态下,大部分项目最迟4月应进场开始建设,但事实上除了2014年7月就已正式开建、几乎铁定能按时完成建设的中广核德令哈50MW槽式项目以外,今年4月份前真正破土动工的其它项目只有寥寥几个,如中控青海德令哈熔盐塔式5万千万光热发电项目在2016年10月底即动工;首航敦煌100MW熔盐塔式项目2015年底就已开工,并于2016年11月份即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截止2017年6月10日,吸热塔已经建至100米的高度,今年8月底吸热塔结构即将到顶。
此外,中海阳玉门50MW槽式光热发电项目、中核龙腾乌拉特中旗100MW导热油槽式光热发电项目、玉门鑫能二次反射50MW熔盐塔式光热示范项目、西勘院共和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电工程哈密50MW熔盐塔式光热示范项目、阿克塞50MW熔盐槽式光热项目等项目也先后举行了启动仪式或开工仪式,部分项目也在加紧推进建设。但整体来看,大规模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并未如期呈现。据了解,除了少数毫无进展的项目外,虽然多个项目都在可研完成后积极开展招标工作,但事实证明他们恰恰是定标环节发生搁浅,目前多个标的都悬而未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拖慢了项目的开发进度。
而造成目前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纷繁复杂,在CSPPLAZA今日的微信话题讨论中,多位行业热心人士分享了他们对该现象的看法。CSPPLAZA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和完善——据反馈,掣肘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融资困难、不确定性风险造成决策延缓、国企改革现状无暇顾及光热、政策与市场的博弈抗衡、竞标各方激烈角逐等。
民企融资一波三折 中标协议无法落地
在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当中,以民企为投资开发主体的项目共计11个,除了首航节能敦煌熔盐塔式10万千瓦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控青海德令哈熔盐塔式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原内蒙古中核龙腾新能源有限公司乌拉特中旗导热油槽式1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和玉门鑫能熔盐塔式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等部分项目已完成融资,更多的项目仍被融资难题困扰,继续寻求实力雄厚的投资方。
对此,有网友表示,“在我国,光热项目基本只适合在西北地区建设,但西北地区弃光弃风情况严重,投融资针对项目的保障售电小时数不明确,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回报率,也影响投融资的决策。”
因此,虽然相对于国企为投资主体的项目,民企业主的总体推进速度更快一些,但在定标阶段同样存在延迟的现象,究其背后原因,应是资金不到位,中标协议即便签订也无法执行,所以协议只能推迟落地。
不确定性风险延缓决策进程
据某网友观点,事实上,中国光热市场参与者大多都缺乏50MW及以上等级大型商业项目的设计、建设、运维经验,即便部分市场参与者有过10MW或以下规模的项目经验,但需要承认的是,10MW与50MW、100MW不仅仅是量级上的差别,对于这一技术高度密集型的行业而言,不同的装机规模往往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多未知的技术风险,动辄就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即便是Brightsource、Abengoa、SolarReserve等拥有大型商业化电站建设经验的国际光热企业,在面对中国大风、高寒、高海拔以及DNI值总体偏低的自然环境时,也不得不做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诸多棘手的技术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国外项目的经验并非可完全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