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阳能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成本显著降低,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领域。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十三五”将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任务是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实现不依赖国家补贴的市场化自我持续发展。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十三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分析认为,装机规模的稳定增长是实现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和兑现国际承诺的基础;此外,《规划》注重为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发展创造市场环境。
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以上,太阳能热利用发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光伏发电与太阳能热利用发电技术路线完全不同,为两种不同产业。
更为利好的消息是,随着首批示范项目的启动以及示范电价的出台,蓄势待发的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无疑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太阳能利用领域的最大亮点。《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太阳能热发电成本将低于0.8元/千瓦时,太阳能热发电效率实现较大提高,形成全产业链集成能力。与此同时,光热发电被看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源于它的效率优势。光热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种,一般认为,光热发电比光伏发电具有转化效率高、24小时不间断发电等优势。
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十二五”时期,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实现较大突破。八达岭1兆瓦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工程于2012年建成,首座商业化运营的1万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机于2013年投运。我国在太阳能热发电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设备研制和工程建设运行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产业链初步形成,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
不过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能力较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业界资深人士官景栋看来,国内光热产业链仍不完善,国产化率普遍较低。他举例称,“一片反射镜在国外买要150欧元,但在国内生产则只要50欧元;买一根意大利集热管需要排5年队,一个电厂需要3万根,1.3万元人民币一根,但如果自己建配套厂,一根只要3000元人民币。”
早在2015年11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梁振鹏明确表示,“十三五”初步规划到2020年达到1000万千瓦的光热发电目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直接投资是5000亿元,间接投资在1万亿元以上。但从当前来看,要实现到2020年实际并网目标并不容易。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新能源处副处长邢翼腾此前透露,目前光热产业“十三五”规划已经基本定稿正在走程序,2020年的并网目标已改为500万千瓦,即便如此,实现难度依然很大。
除了高昂的建设成本外,不确定的技术路线也让业内人士对光热产业能否大规模发展充满疑虑。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孙锐介绍,目前国际市场上光热上网电价是0.12—0.15美元,国际机构预测到2020年,商业电站发电成本可降低到0.08—0.09美元。我国开展前期项目的上网电价基本在1.18—1.25元,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第一批示范项目上网电价为1.15元。
在电价构成中,投资成本和融资成本占60%以上。预计到2020年,光热发电项目的工程造价可降低到15000元/千瓦以下,电价可以降低到0.75元/千瓦时以下。加之到今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缺口将达600亿,如何在逐步摆脱补贴依赖的情况降本增效将是产业必须面对的难题。此外,由于我国弃风弃光问题突出,而太阳能热发电地区恰恰又是消纳比较困难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光热产业和消纳结合、和新能源产业整体形势结合是当下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作为前车之鉴的是,2011年光伏标杆电价政策出台后当年的装机容量同比增长了768%。现在在光热发电行业,大家确实都在为未来的3年、5年、10年做准备。但业界资深人士徐二树指出,光热发电在技术难度和投资额度等方面的高门槛,或将可以阻止产业无序竞争的发生。
就此,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前半期,将积极推动150万千瓦左右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总结积累建设运行经验,完善管理办法和政策环境,验证国产化设备及材料的可靠性;培育和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设备制造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产品质量提高,带动生产成本降低,初步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将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专家预计,“十三五”时期,太阳能产业对我国经济产值的贡献将突破万亿元。其中,太阳能发电产业对我国经济产值的贡献将达到6000亿元,平均每年拉动经济需求1200亿元以上,同步带动电子工业、新材料、高端制造、互联网等产业发展。
“尽管光热发电产业有更高的资金和技术门槛,将使得进入的玩家更少、更加理性。但在2-3年以后,光热发电产业仍或将迎来一波洗牌期,设备供应商和大量拿地的项目运营商或将经历一次整合。”中海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薛黎明补充道。
FR:中国环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