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威海晚报推出威海光伏产业观察系列报道,从个人家庭电站的推广到产业光伏项目的建设,展示威海光伏产业发展的全貌。未来,光伏发电能不能像电视一样普及开来,进入百姓生活,是这个崭新行业在发展中给人们带来的思考。
去年,崮山镇耩东村33户村民抢着安上了家用光伏电站
4月9日上午,威海市经区崮山镇耩东村村民谢秀荣又一次来到自家的电表旁,看了看上面的读数:1031.22度。这意味着,她家平房上的小型光伏发电站给她带来了1000多元的收入。在耩东村,像谢秀荣一样在平房上安装光伏电板的村民,还有32户。
因为拥有村集体经济的一万多平米的光伏项目,加上33户村民家的光伏电站,耩东村被称为威海“光伏第一村”。如今,光伏产业的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33户村民的屋顶能发电
4月9日,记者来到经区崮山镇,从村貌上看,该村和普通村子有些不同——不少村民家的红瓦屋顶上多了一抹深蓝色,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些深蓝色屋顶,是因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遮住了原来的红瓦。在这个村,这样的人家共有33户。
63岁的村民邵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午,她都要去自家的电表那看一眼,然后把发电数记下来。从去年12月1日到今年4月9日,她家的屋顶光伏发电站共计发电1098.27度。
邵华家的平房顶上,摆放着一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与周边几个房子的光伏发电板遥相呼应。
邵华和丈夫邹本玲都是朴实的农民,靠种两亩土地为生。对于在家搞光伏发电项目,邵华说,是大家看到光伏这个行业好,村民自发报名、集体帮忙搞起来的。
去年村里报名安装光伏发电站的火爆情况, 东村党支部书记邹景利至今历历在目,“村里有近300户,当时一下子报名60多户,后来因为配电装机容量有限,只从中选择了30户。”
有几户没被选上的村民坚决不肯罢休,必须要安装,还每天都找邹景利。最后实在无奈,村里又增加了3个名额。
每户每年发电量能赚4000元
村民们为何争相报名建设家庭光伏发电站?这还要从光伏发电站的投资回报率说起。
以邵华家为例,按照2016年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度0.98元,再加上省里每度0.05元的财政补贴,全额上网模式发电的价格共计为每度1.03元,邵华家的屋顶电站发电目前共收入1131.2元。
投资这样的一个光伏发电站,需要投入的资金为25000元。根据我市的日照条件,按照一套系统每年的发电量达到平均值4200度来算,2016年签约的全额上网模式发电的价格共计为1.03元每千瓦时,那么一年收入为4326元,约5.8年可收回投资。
如果计算投资回报率,光伏电站并网后与国家电网签订售电合同,国家补贴的标准20年不变,根据安装企业说法,目前这套光伏发电系统生命周期在20年以上,以20年为使用周期计算,这套光伏电站可以发电84000度,可收入86520元,较25000元的一次性投入,年投资回报率可达到17.3%。
现在,安装家用光伏电站的村民见面互相寒暄时,都要“攀比”一下自家的发电数。按照签署的合同,今年6月份左右,他们就能拿到第一笔卖电款了。
村集体光伏项目年入80万元
4月9日上午10时许,邹景利在办公室打开电脑,查看每日的电量收入。村集体建设的光伏发电站现在每天的发电量为3000度左右,相当于每月卖电收入有8万元左右。
说起村里搞光伏项目的渊源,还要从2013年本报发表的一篇报道说起。
当时,威海晚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屋顶装上“发电站”,小区光伏发电“第一人”欲卖电给国家》的报道,讲述了环翠区张村镇居民董向前在自家阳台安装光伏发电站一事。邹景利被这篇报道深深吸引,有心的他便打听到这个小区光伏发电“第一人”。取得联系后,邹景利对光伏发电的项目越来越感兴趣。
东村位于崮山镇的中心区,村里土地并不多,想要发展村经济,缺少资源,邹景利认为光伏项目很有前景。
村集体建设的光伏发电站在一家企业的屋顶上,一万多平米的屋顶上全部都是光伏板,经历了4月7日的一场雨,光伏板表面的灰尘被清洗掉,对着太阳反射出深蓝色的光。记者了解到, 东村投入400万元建设的光伏项目,经营一年下来,去年的卖电收入就能达到80万元。
“现在村集体有了这样赚钱的项目,底气足了,过年过节给村民们分发的福利也越来越丰厚。”邹景利骄傲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还将再投资200万元,为村集体再上一个光伏项目,壮大村里的光伏产业。
FR:威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