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TV (Technischer berwachungs-Verein)意为技术检验协会,类似国内的技术质量监督局,其中TV SD(TV 南德意志集团)是全球最大、历史最悠久的TV机构,至今已成立150周年,目前中国市场是其除德国本土外第一大战略市场。
日前,就业内关心的光伏产品质量问题,记者采访了T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北区智能电力设备&光伏部门经理罗欣莲。
罗欣莲
自律与他律仍需双管齐下
记者:从时间维度纵向比较,我国光伏产品质量有何变化?
罗欣莲:从时间的发展上,十七八年前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个行业一直处于研发阶段,没有实际的生产和应用。当时国内最大的一个项目叫“光明工程”,仅招标20兆瓦,就已经将全球的产能都用光了。虽然现在产品的性能和转换率都比以前高很多,但那个时候的产品在某些地方还是有优势的。那个时候单价比较高,但是基于长期使用的考虑,产品做得都很结实,耐用性、长期可靠性甚至比现在的产品都好。而现在的组件要考虑从各个地方降低成本,比如切片更薄、提高效率、降低单瓦用硅量、层压件和背板等也都变得更薄等,但是耐用性则比照以前下降很多。
从最初执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上世纪90年代标准版本到2005年版本,最开始各家产品基本都达不到测试标准,但后来失败率逐步降低。今年IEC又生成了最新的2016版标准。估计开始也会有企业达不到标准,但慢慢地都能和国际标准看齐。
一般来说,国际标准应该是企业达到的最低要求,是及格线。我个人建议企业或行业标准要高于国际标准,以保障更高的产品质量。但是,目前在中国,能达到国际标准就已经是最好的了。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求的都是达到IEC标准,实际上只是达到产品标准的及格线。
记者:从空间维度横向比较,我国光伏产品质量有何变化?
罗欣莲:在横向比较方面,以组件质量来说,尤其是前些年,销往国内产品和销往欧洲的产品有非常大的差异,一些企业可能会把比较好的A级品销往国外,卖更高的价格;B级品或者发电效率比较低、外观上有小问题的产品放在国内。伴随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介入,以及国内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现今国内的产品质量与国外基本是一致的,但要注意在一些户用项目上,产品的质量是否能够达到大项目的产品质量。
从电站方面来说,国外的一些企业在细节方面比我们还是好一些。虽然对电站的标准和规范的理解大家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在细致程度上还是有差距的。
记者:生产商是否存在送检产品合格但认证通过后质量无法保证的“骗检”问题?
罗欣莲:认证就是对于样品的检测,以及定期对工厂检查。我们除了关注制作过程以外,还会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如果企业按照标准来做,原则上是可以持续达到要求的。但在国内我们也确实发现过质量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有波动性导致的质量不稳定,另外也存在由于竞争过于激烈、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的质量下滑。我认为国内的抽检频率以及处罚力度等应当从政府层面予以加强。好在目前大的业主都会要求第三方全程监造,这是协助控制质量非常有效的方式。
合理利润是规范发展的动力
记者:当下的光伏竞价越来越低,您认为是否还在合理范围?
罗欣莲:我认为在国内建设电站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第一,融资成本太高;第二,没办法全额上网,这是影响收入的主要问题。
近期,几个领跑项目报价之低是前所未有的。这个价格如果在美国,是可以赚钱的。如果我们的融资成本像美国那么低的话,我们也可以做到比美国更低的报价。
现在价格下降的速度确实快了些,因为这并非技术进步带来的价格下降。如果企业不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则很难支撑如此快速的价格下滑。如果价格继续这么跳水,未来应该还有一轮洗牌,产品质量可能也会有一些波动和反复。
记者:目前光伏市场的发展存在哪些障碍?您对此有何建议?
罗欣莲:障碍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行业发展迅速,但质量意识、管理能力滞后。由于发展势头向好,许多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投资方迅速涌入,为电站的长期运行带来隐患。
二是应用创新较多,但未仔细论证即规模化发展。
三是产品技术更新不快,但价格跳水太快。技术更新,特别是新技术的产业化需要时间,但市场受政策影响严重,价格波动厉害。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首先电站要注意到各个环节的质量风险,加强项目管理能力,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不具备这些的情况下,信赖专业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将质量风险降低就是提高收益。
同时在创新思想正式应用前,应该仔细地论证,发现并预防潜在的风险。
最后,合理的价格和利润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业主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应摒弃最低价中标的传统观念,选择中间价中标,为生产厂家留下合理利润,更为自己电站的长期可靠运行留下合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