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Finlay Colville加入Solar Media,成为Solar Intelligence系列活动的负责人。2014年10月前,他曾担任NPD Solarbuzz副总裁兼太阳能部门经理。作为大家公认的光伏行业权威人士,他出席了全球几乎所有的光伏会议和活动,并在过去几年发表了数百篇有关光伏技术的博文。
最近,我们刊登了两则博文,阐述了三家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商2015年总产能即将突破3GW,且有望成为年度头号太阳能电池生厂商,并分析了这件事带来的集中影响。
这篇博文旨在分析这三家公司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资本支出情况,并探讨是什么技术帮助他们提高工厂产量,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PVTech团队近期所做分析表明,在领先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和组件供应商之间已根据电池的资本支出普遍分出了先后等级。
对一些公司而言,如晶科,中国产能成本较低是它们的一个优势。对于其它公司而言,如Hanwha Q CELLS,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它们似乎应该增加正确类型的新产能而不是仅仅满足2009年中国光伏行业刚起步时的需求。
不过,2015年唯独前三大电池生产商突破3GW产量大关,它们无一例外地在东南亚增加了新产能,而这并不是巧合。
在过去两年,三大电池生产商电池业务资产支出不断增加,2013年大约为1亿美元,到2015年仅增至4亿多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中国以外的产能增加。这四亿美元包括建设、厂房、设备、消除瓶颈及工具更换费用。
三大电池制造商还拿出额外费用发展拥有先进概念的电池产能,这里的先进指的是包括新设备在内的工艺流程变化,目前普遍流行的是PERC电池。
三大电池生产商的先进电池产能占比在2013年还微乎其微,到2015年已增至13%,且势将在2016年末超过20%。
虽然彼此并未完全剥离,但仍有必要将头三号电池供应商的所有活动同六大硅晶组件生产商联盟(SMSL)向下游项目输出的产品作比较。
比较结果显示,过去几年二者的资本支出增长率大体一致。SMSL晶体硅铸锭和组件的资本支出从2013年的4亿美元左右增至2015年的10亿美元;三大电池制造商的资本支出从2013年的1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