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欧盟启动"地平线2020"计划 亿元资助远景能源》的新闻又引起了新能源界的震动,据报道因主导研发了EcoSwing超导风机这一对风电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技术,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近日决定资助由远景能源欧洲创新中心主导的该研究项目总计约1亿元人民币。
这的确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欧盟获得的最大金额的研发支持。这则新闻也的确引起了业内不少公司的议论纷纷,但用远景能源自己的话来说,这都是"羡慕嫉妒恨",远景的定位就是传统业界的颠覆者,不断地取得突破性的成绩根本就是理所当然的。
远景真的这么牛吗?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也颠覆一下逻辑,先来看看远景都做了什么?
请个职业经理人并不叫国际化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相信不少CEO都会从桌案上摆放的各式管理书籍中得出自己的见解。实际上中国的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由于一开始的技术和市场都是以海外为主,其国际化的程度和需要都远超其他行业。从这一点上来讲,虽然远景能源的CEO张雷是英国留学归来,但并非天然就可构建出这个企业的国际化格局。
大约一年前,远景很闪亮的一笔,是从思科挖来了曾主管物联网业务的Guido Jouret。平心而论,随着中国企业实力和水准的提高,不要说是Guido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将来就是把比尔盖茨挖出来做总裁也一点不意外。虽然Guido在远景不到1年就转投落魄的诺基亚做CTO,也未曾听说他拿出具体的战略决策与宏伟计划,但能与远景合作本身就足以证明双方的眼光和气局。
Guido Jouret,前美国思科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全球物联网业务总经理,现任远景硅谷全球数字能源创新中心总裁。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可以说明Guido在远景的卓尔不群:有次内部的专家技术讨论会上,谈到新能源的发展,有人着重点出了Reactive Power(无功功率)这样一个偏门的技术概念,金融资本运作出身的张雷和其他高管都不屑一顾的忽略之,倒是走南闯北多年的Guido敏锐的察觉了其中的奥妙并引发讨论,对于非能源专业出身的他来讲已经足够展现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点:比实力更重要的是阅历。
很多事情,不知道就是落后。远景能源能有今天的行业颠覆者的姿态,和他们坚定不移的走欧洲、美洲、中国这样的三地办公八小时协作圈有很大关系。2011年开始就在丹麦设立的欧洲创新中心,40个人每年1-2个亿砸下去,由此自然能获得第一线的研发和行业动态。
但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人想的到,但是做不到。拿德国这块新能源高地来说,摆明了是业界看重的强市场和新技术中心,也有不少民营企业扎堆来德国考察调研,但真心舍得投入并猛扑科研的,屈指可数。
其实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和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青睐管理岗位,新能源行业的CEO们迟早有一天会想明白:5年之内德国的人力资本和办公成本就会降到国内一半的水平,因此就算德国税高,能有多高?就算德语难懂,能有多难?在当下国内价格攀升各级科研资源都被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的情况下,利用扎实肯干行业先发的德国法国高端人才实现科研嫁接,应当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国际化的真正用意是:哪里有机会,资本就像那里流动,如果你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构成阻碍并且相得益彰如鱼得水,那么就是国际化。反过来,我们在中国对各种伪装的国际化实在是屡见不鲜,企业大多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完成各种目的。20年前中国有一款牙膏叫胃康,原因是其英文原名叫Welcome(欢迎),于是就活生生的被嫁接成了对胃有好处的刷牙利器----这样的故事听上去啼笑皆非,但实际上大批量的在中国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