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国的光伏企业把生产迁移到海外。如果最坏的结果出现,即美国最终对华征收高昂的双反税,那么中国企业不得不考虑转移产能。对此,参加反对“双反”联合声明的英利能源的CFO王亦逾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海外建厂必须符合商业逻辑以及各家企业的策略,而不是单单因为遭遇“双反“就要考虑到海外建厂。”
事实上,中国企业从最早开始“双反”调查的时候,就在做这方面的尝试。Solarbuzz高级分析师廉锐告诉记者:“很多企业的调研早就开始做了,选址也已经定了,更有小部分的企业已经有所动作,但这绝不是大规模的迁移行动。”
走出去建厂的企业譬如有晶澳太阳能(NYSE:JASO),通过买台湾的电池片,然后到其他国家建厂做组件。如果企业的财力比较好,将来还可能到其他国家建设电池片厂。组件厂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壁垒,技术壁垒的环节主要集中在电池片这部分,后者需要大量技术人员的输出。
从选址来说,首选是东南亚国家,也有到欧洲、南美和南非。东南亚国家,一方面距离中国更近,另一方面它的光伏市场在政府清洁能源政策的鼓励下,正在迅速地发展,有中国企业喜欢的本地化优惠政策。但是,目前很多中国光伏企业实际上并不具备海外建厂的雄厚资金能力,而且东南亚光伏市场的配套产业链,尚需三到五年时间的建立。
科尔尼(AtKearney)咨询公司的新能源合伙人ChrisMcNally告诉记者,中国光伏企业投资东南亚市场主要是被它们不断增长的市场所吸引,并且第一步是寻找光伏电站项目的机会,把太阳能板出口到这些地区,随着当地供应链的不断完善,第二步才是在当地投资建设太阳能模组厂。
第三,通过海外收购或者寻找代工的方式。海外收购的案例有正泰太阳能收购宣布申请破产的德国光伏企业Conergy旗下的法兰克福组件厂。据正泰方面介绍,此次收购为资产收购,价格不到600万欧元,包括自动化生产线加上厂房和设施。Conergy此前是正泰的重要客户,法兰克福组件厂除了自己生产组件,还采购正泰为其贴牌生产的产品。
至于代工,可以是寻找此前因为市场不景气而暂时关闭的小厂,或者是美国伟创力(Flextronics)这样具备全球网络的代工大厂。此前,伟创力的能源部总裁JeannineSargent接受财经十一人采访时表示,在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板方面,伟创力与中国的光伏企业有着很大的合作共赢空间。“因为伟创力的全球布局的优势,我们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在他们的目标市场,完成从因地适宜的设计、代工生产、到物流配送的一条龙服务。”
当然,国内的太阳能应用市场愈发显现机会,因此把重心转向国内是很多企业的选择。另外,日本在取消核能发电之后,对于太阳能的需求也在增长。如果中国厂商能够战胜质量缺陷,那么就能打入日本市场并且争取到非常好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