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和2013年,这一幕在LDK、无锡尚德、上海超日等巨型公司身上轮番上演。最典型的就是无锡尚德,由于2011年后的价格下跌,导致公司尽管销售数量上升,但是盈利水平严重下降。又由于价格下降的过程中在购买硅料与销售产品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倍增了价格下跌过程引起的亏损效应,使得该公司的亏损速度要超过许多小公司的速度。同时,由于尚德股价的下跌,导致其原有的负债被放大,许多债主手中的股票大幅贬值。这种加速作用对大公司也要比小公司严重,对于上市公司的加速作用尤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变得更加谨慎,更加不愿贷款,因此终于导致公司因资不抵债而破产重整。
由此我们看到,超大型公司抵御小风浪的能力较强,真正出现大的波动,大型公司会加速倒下,而且倒下后经常是“大到救不了”。
⑶其三,许多大型公司在技术上也不是最优化的。很多产能规模非常大的企业,往往是在较短时间内大规模购买技术水平相近的生产线,一旦出现生产线的技术升级换代,原有生产线会出现落后甚至淘汰。
中国在2010年采购了约1000条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标准产能为25MW),其中600条在2010年安装完成,400条在2011年以后安装。这么多生产线的技术规格非常相近,其中许多就构成国内大公司的巨大产能,未来一旦出现新的技术升级,将迫使大企业对其众多的生产线进行改造或淘汰,这样大公司的损失会大于小公司。
⑷再从太阳电池销售的特性来看,虽然大公司由于品牌、信誉等因素会有销售优势,但是太阳电池组件的销售是与渠道非常相关的,这种销售渠道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地缘因素、权利因素、人缘因素等等。因此,太阳电池的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引起的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公司在其他工业领域中所应有的那种优势。
这一点,在世界前十大光伏企业在世界太阳电池制造业中份额的变动情况,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从图3可以看出,世界前十大制造商在全球电池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表明太阳电池的制造业不是趋于垄断,而是趋于分散。
这其中的原因,一部份是来自于其销售渠道的分散性,另一部份或许与上述的大型企业经营的困难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