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光伏资讯 > 光伏政策 > 正文

浙江磐安:全面推动分布式光伏、BIPV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及应用

来源:磐安县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23-04-10 10:16:24

4月7日,磐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的通知。

通知指出,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社区集中购电模式,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医院、学校等现有公共建筑屋顶光伏改造应用。推进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2023年装配式建筑占比34%以上。

采用“城建集团+国网公司+国能集团”模式,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省级试点建设,屋顶光伏发电并网5兆瓦以上,集中式光伏并网50兆瓦以上。到2025年,磐安县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提高至约七成,县域内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70%。

原文如下:

磐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磐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15日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

一、工作基础

(一)区域概况

1.自然概况。磐安县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台州、丽水、金华、绍兴四地市的交接地带,距离杭州、温州、宁波均在2小时以内,总面积1194.81平方千米。地势中南部高、西部低,仅东北台地有较为平坦的空间,概况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莼菜、榧树、天台鹅耳枥、七子花等1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等29种。有各级河道104 条,河道总长达1494千米,基本水面率为1.55%。

2.经济社会状况。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20.7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0.6:38.1:51.2,相比2016年的13.5:46.7:39.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1.4%。全县辖2个街道、7个镇和5个乡,共216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21.15万人,常住人口17.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7元,为金华市的6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43589元,农村常住居民20950元。

3.资源利用状况。2020年磐安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8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5261立方米,高于浙江省平均(1589立方米),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为26.52立方米,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5.4立方米);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量为0.053亩/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281吨标煤,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0.39吨标煤)。

4.生态环境状况。2016年以来,全县6个县界交接断面,台口断面水质为III类,其它为Ⅱ类,功能区达标率100%;县城水源地马蹄坑水库和花溪水库水质以Ⅰ类、Ⅱ类为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6年97.1%提升至2020年的100%,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从2016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1微克/立方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2分贝,属于较安静城市。全县受污染耕地均为安全利用类耕地(1000 余亩),无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为优。

(二)建设成效

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生态富县战略20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耕绿色产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经营美丽乡村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描绘出一幅幅绿色崛起的美丽生态画卷。

1.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磐安县根据省市要求开展国土空间三线划定工作的同时,启动县乡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老城区同城化、台地区域发展一体化和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发展规划,完成后田畈、桃花坞区块、翠峰寺重点区块开发方案等。2020年制定实施《磐安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磐安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完成15个乡镇以上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的划定,完成38条乡级以上河道和100条河流(溪沟)划界等。2020年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浙江省试点建设,完成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七仙湖省级湿地公园的优化调整及勘界定标工作。

2.生态绿色发展名片逐步擦亮。持续做靓康养旅居大花园,开展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推动乡村旅游,形成“养生、避暑、户外、研学、影视”五大旅游产品体系,“身心两安 自在磐安”的旅游品牌在长三角知名度逐步打响。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兼并重组盘活一批、政府收储清退一批、关闭破产淘汰一批,积极稳妥推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整治,近三年共整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2069亩,完成整治并投产企业91家,亩均税收增加7.4万元。持续推进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实施“猪—沼—种(茶蔬果菜林)”“浙贝母—玉米+西瓜/番薯”“秸秆(桑枝条、玉米芯)—食用菌—肥料”“秸秆+畜禽粪便—有机肥”等生态高效生产新模式,2019年获评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称号,2020年获评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称号。中药材、香菇、茶业等农民绿色种植致富路径逐步拓宽,全县有4.8万户药农,磐安元胡等“磐五味”中药材产量占全国的20%—60%,年鲜菇出口量占全国40%以上。

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统筹协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巩固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夏秋季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地均配备炮雾等专项活动,全面治理道路、工地、矿山等扬尘污染,源头管控和深化治理挥发性有机物,高压治理柴油货车污染等,2018年获得全省第一批清新空气示范县称号,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保持前列。深入实施碧水行动,以“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抓手,实施“三级联动、三区共治、三率共达”开展涉水污染治理,建成“个十百千万”污水零直排区示范工程,建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西溪获得省级美丽河湖称号,2018—2020年荣获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开展清废净土行动,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等为重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保持在100%。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2018—2020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为“基本保持稳定”。

4.美丽同质的城乡面貌逐步显现。按照“新老融合、老城更新、新城显特”的思路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更新,城区拆除房屋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完成半月山公园改造,实施文溪两岸、横城—云山(恒佳桥)等城市节点景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提升到37.7%,县城面貌实现“华丽转身”。“内外兼修、三级联动”共创美丽城镇,江南药镇作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连续三年考核获得优秀,尖山镇获得全省旅游风情小镇称号,磐安县获得浙江省2020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县荣誉。按照“全县一景、全域旅游”思路持续推进厕所、垃圾、庭院、污水等农村四大革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100%,111个行政村创评 A级景区村,建成“乌石人家”“云杏山居”“花溪忆舍”“山田三亩”等一系列民宿集聚区,列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压实党政为主体的生态环境责任,建立县乡两级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乡镇(街道)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达到42%。全面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提升河湖、森林系统治理能力。制定实施《磐安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试行)》《磐安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等,把自然资源纳入干部离任审计,追究环境损害和不作为问题。完善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的源头防控机制,开展了江南药镇、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2019年以来共有40个项目降级备案。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出“光富贷”“游你贷”“田园贷”“药业贷”等绿色系列产品,2020年绿色贷款余额占比达到5.52%。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体系。深化生态补偿机制,与东阳市签署上下游生态补偿协议,探索全县全流域上下游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落实资金金华市最高。

6.生态文化不断弘扬。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制定《磐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和《磐安绿色生活清单》,引导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规范公民绿色生活方式,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文明新风尚。全民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工作,202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在磐安举行,并获得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试点建设。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博物馆被评为第一、九批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保持在全省前列,2021年跃居全省第二名。

(三)存在问题

1.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有待提升。全县区域性、结构性资源能源紧缺问题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还需要持续提升。能源“双控”指标与上级考核任务要求尚有差距但下降空间有限,工业发展与用电、用水量仍呈现强挂钩状态,用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51.2%,远低于省、市的平均水平,生态旅游业是“一号产业”的发展背景下,服务业发展水平需大力提升。交通、生活的能源消耗量较高,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式亟需推广。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尚不完善,基层智治系统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亟待提升。

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压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秋冬季雾霾天气、季节性臭氧污染问题依然存在,空气首要污染物已由细颗粒物转为臭氧,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高位面临压力。出境断面台口水质不能稳定达到Ⅱ类,灵山溪等部分乡镇交接断面、双溪乡等部分乡镇水源地水质偶有超标,全县地表水质与全域Ⅱ类水的目标要求尚有差距。城镇有机更新、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扬尘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问题信访投诉量有上升趋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水平有待提高,建设用地开发、耕地开垦时存在水土流失治理不到位问题。

3.环境基础设施能力有待提高。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建设水平限制,城镇环境配套设施基础仍较薄弱,与一体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基本在300吨/日以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率仅63.1%;30%以上人口仍采取单村单点供水;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处置能力不足,垃圾中转站设施老旧。

(四)机遇与挑战

未来十五年是磐安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加速发展的阶段,迎来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大发展大跨越战略机遇期,迈入与全省同步基本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1.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一是随着浙江省全面打造国家“重要窗口”,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各项事业将得到整体提升,磐安县作为全省优质生态产品供应基地和展示窗口,新时代美丽磐安建设为磐安生态文明建设带来重要的政治机遇。二是随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深入推进实施,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求,磐安县作为全省第一批低碳试点县,将全面促进产业低碳转型,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新的有力牵引;三是随着浙江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磐安县作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生态资源禀赋和绿色发展潜力将得到深度挖掘,休闲旅游、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等生态产品供给产业将得到大发展,长三角康养旅居大花园品牌持续打响,为磐安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四是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治理水平将持续得到提升,磐安县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首批省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

2.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的挑战。磐安县“五个加速期”建设过程中,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科学精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建成康养旅居大花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是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最大挑战。二是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挑战。下阶段,磐安县由高速时代迈入高铁时代,经济社会将快速发展,如何深化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定向好态势,是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挑战。三是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的挑战。磐安县作为全省26个山区县之一, 跨越式高质量过程发展中,如何厚植生态优势,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一号产业”,打响“身心两安 自在磐安”品牌,将森林、水、中药材等优质的生态产品变资产变资本,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是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挑战。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部署要求,聚焦“生态富县、生态富民”的实质作用发挥,以生态文明建设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出发点,以建立减碳降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机制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系统内生动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康养旅居大花园。

(二)规划原则

1.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守护民众最普惠的生态福祉。

2.着力突出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准确把握磐安县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资源、健康的食品供给等地域特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炼出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特色,走独具特色的美丽磐安建设之路,加快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3.按照分步实施思路、统筹协调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等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明确近远期建设任务、各领域建设目标任务,精准施策补齐短板。

4.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强化制度执行。推进良好生态环境守护、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等重点领域制度改革创新,用改革和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添动力。强化制度执行,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最合理制度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瓶颈制约。

(三)规划范围

磐安县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为1194.81平方千米。辖安文街道、新渥街道、尖山镇、仁川镇、冷水镇、玉山镇、尚湖镇、大盘镇、方前镇、盘峰乡、双峰乡、窈川乡、双溪乡、九和乡等7镇5乡2街道20个社区216个村。

(四)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0年,规划重点为近期。

(五)目标指标

1.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健全,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生态屏障功能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优美生态环境得到巩固提升,“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畅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样板地、长三角康养旅居大花园。

——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持续优化,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到2025 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控制在23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争取实现全域Ⅱ类水;全县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3.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面建成无废城市;磐安生态环境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面绘就美丽浙江的“磐安山居图”。

——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构建形成全产业链美丽经济,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平台能级大幅提升,“美丽+智慧”的山区特色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能耗、用水量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大于等于4.5%;“两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GEP的GDP转化率不断提高;建成长三角知名康养旅居目的地,成为全省文旅产业、健康产业的重要板块。

——区域协同形成新格局。“一体两翼”的县域新格局逐步构建,新老城区同城化、台地区域一体化、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缩小,品质山城、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浙中最美大花园基本建成。

——县域治理取得新成效。党委政府生态环保责任进一步压实,“县乡一体、条抓块管”的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基本建成;整体智治能力逐步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综合评价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市场主体活力、社会主体积极性全面激发。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文化魅力跃升新高度。婺州南孔文化、中医药文化、茶文化等特色传统农耕文化和“赶茶场”“炼火”等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磐安县独特的生态人文内核更加鲜明。现代生态文明宣教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域绿色生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等生态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成为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生态环境建设公众参与度逐步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建设指标。对照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修订版)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2022年3月浙江省美丽办印发《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六大类指标考核要求,除市级考核指标和涉海考核指标,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共47项,约束性的25项,参考性的有22项(具体见附件1)。

三、构建浙中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格局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发展、生产生活,推动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夯实浙中生态屏障功能。

(一)立足承载能力,绘就绿色生态空间管控新篇

1. 1.严格管控国土空间。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并精准管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建立和实施常态化国土空间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全面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十四五”发展规划衔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推行“耕地智保”场景应用。完善磐安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把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推进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实施5年以上且未发生重大调整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推进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其他部门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三线一单”数据共建共享。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优化调整磐安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保护区范围调整划定后,严格执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确保划定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管控类别不降低。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形成全县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勘界定标信息数据库,做到“图上有点、地上有标(桩)、信息入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精准落地。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建立“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移送上报”工作流程。

(二)全面整合优化,构建“一核八脉多点”生态空间

1.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原6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整合为1处自然保护区和3处自然公园,调整后自然保护地包括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国家级风景自然公园、大盘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和磐安七仙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针对自然保护地间交叉和物种变化情况,逐步撤销2处县级自然保护区和2处自然保护小区,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或遗传资源的破碎分布情况新增保护小区。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强化对各类重点自然保护地的监督检查。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健全自然保护地基本信息库,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根据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分区管控要求,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负面清单。

2.构建“八大溪”河湖岸线保护体系。开展河湖岸线划界工作,合理划分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岸线开发利用区以及临水边界线和外缘边界线,明确各功能区和岸线边界线管控要求。加强河湖岸线规范管理,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加强空间内涉水活动监管,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逐步退出不符合岸线管控、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要求的项目和设施。部门联动,常态化清理整治乱占、乱堆、乱采、乱建等“四乱”问题。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域占补平衡,规划期间水面率保持在1.55%以上。

专栏1 磐安县 “一核八脉多点”生态空间格局一个自然保护核:以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磐安中部生态保护核。通过全面守护,强化保护的引领作用。

八条生态脉络:以“八大溪流”(夹溪、八达溪、西溪、始丰溪、文溪、好溪、港炉溪、玉溪)为重点,构筑生态脉络,串联连接各脉络生态斑块。

多点(自然保护地):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为重点,完善磐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三)发力空间重塑,构建集约高效生产生活空间

1.构建“一体两翼”县域发展新格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磐安县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实现国土空间管控精准落地。推进新老城区同城化、台地区域一体化和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平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衔接融合和有序推进。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以“做大中心集聚点、缩减一般集聚点、美化保留拓展点”为基本导向划定空间管控边界。

2.打造生态产业新平台空间。以新城区“江南药镇”为核心,谋划建设磐安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市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打造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产业集群高地和融合发展引领高地。整合尖山片区(原磐安工业园区、尖山镇)、高湖片区、金磐开发区(原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设立浙江磐安经济开发区(浙江金磐共同富裕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的省级经济平台。完成全县小微企业园规划、推进全县小微企业园建设,乡镇工业功能区全部纳入小微企业园管理,园区外企业实行萎缩化管理。

1. 3.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围绕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机制三大“调整”和养殖业污染、农业投入品、田园环境三大“治理”,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新渥街道、玉山镇、仁川镇、大盘镇、窈川乡等优化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玉山镇、尚湖镇、尖山镇等建设万亩美丽茶园,在尖山镇建设万亩茶籽油开发基地,在玉山镇、尖山镇、尚湖镇等推进万亩水稻基地建设,在新渥街道、冷水镇、仁川镇、双峰乡等推进万亩旱粮基地建设,在尚湖镇、尖山镇、玉山镇等推进万亩高山茭白基地建设,在新渥街道、冷水镇、方前镇、盘峰乡等推进万亩瓜果基地建设。

4.优化“一核两区三带多点”文旅空间。突破村镇空间界线,改变传统点线形式的区域发展结构,逐步构建“一核两区三带多点”的文旅空间格局,促进区域文旅资源联动发展,引领全域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核”为老城区和云山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区”为环大盘山诗画山水文旅融合区和台地慢生活旅游集聚区,环大盘山重点发展“康养度假”“研学旅游、户外运动”等,台地重点发展“峡谷观光、休闲度假、农业休闲、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三带”为西溪乡村休闲旅游带、好溪运动养生旅游带和始丰户外美食旅游带;“多点”是文旅融合新场景空间,包括新渥江南药镇、玉山茶场小镇、尖山乌石小镇、双峰风情小镇、双溪樱花小镇、方前戏迷小镇、仁川红旅小镇等特色小镇或风情小镇及乌石村、湖上村、向头村等特色村落。

四、守护源头天蓝地绿生态安全体系

坚持全过程防控、全地域保护、全形态治理,以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噪声污染防控,建设无废城市,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一)坚持系统治理,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

1. 1.“一源一策”守护饮用水安全。对照省市要求,推进花溪水库和马蹄坑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定标和智慧化管理工作。开展县城水源地有机污染物全指标分析,摸清污染来源及风险点位,实现精准管控。推进乡镇以上水源地“划、立、治”工作,全面提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的整治和规范化建设水平。对17个乡镇以上水源地制定“一源一策”保护方案,提升保护区内农业面源、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水平,严格禁止新改建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取缔现有旅游设施,加强保护区内交通穿越风险管控,对穿越保护范围的351国道建设排水沟及截水沟,提高“千吨万人”水源地的监测频次。规划期间,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 2.深化城镇“污水零直排”建设。提升全域城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水平,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基本形成收集与处理排放配套、协调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扩改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台地污水处理厂,推进新建城区雨污配套管网设,改造提升老旧破损低标的二、三级污水管网,到2025年,全县新建或改造雨污管网50千米、修建检查井1800余座、新建或改造落水管20万余米,同步提升化粪池、隔油池等预处理设施。提高新渥街道、玉山镇、尚湖镇、方前镇、大盘镇和仁川镇等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完善管网和泵站建设,提高出水标准。巩固提升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平,加强对医药、食品等重点企业的监管。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3. 3.全面防控农业农村污染。摸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情况和达标排放情况,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推进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对节假日人口潮汐现象明显的地区,合理设计调节池规模,采用并联处理等方式满足处理要求,到2025年底,改造农户2519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0处,改造设施331处,报废拆除设备2处,新建管网38千米,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工作,2025年实现全覆盖,日处理规模200吨及以上治理设施全部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推进农田尾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每年建设1—2条农田氮磷拦截沟渠系统。

4.着力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以“美丽河湖”创建为抓手,按照“守、退、补”原则,做好河流、湖库水生态系统修复,推进文溪、西溪、八达溪、夹溪、好溪、溪炉港等美丽河湖建设,持续做好45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到2025年,建成美丽河湖4条,完成达标河道建设长度72.09千米。推进县级河道的河湖健康及水生态健康评价,到2025年全面建成县域河湖健康评价体系。统筹谋划全县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保护,稳步推进退耕还湿、退耕还滩、退养还滩,到2025年,自然化改造2—3千米文溪硬化河岸线,恢复七仙湖、五丈岩等湿地公园沼泽湿地。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建设鱼类洄游通道,重点在文溪打造水生动植物良好生境。

(二)坚持协同治理,深化清新空气行动

1.强化典型污染物综合管控。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业炉窑、柴油货车、扬尘和露天禁烧五大专项治理,打好秋冬季细颗粒物和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常态化开展臭氧和细颗粒物源清单、源解析工作,推进城市环境质量管理精准化和科学化。健全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动态更新应急减排清单,强化臭氧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规划期间,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3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臭氧浓度不超标。

2.推进固定源VOCs协同治理。深入推进塑料制品、五金机械加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推进重点行业涂装工序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加强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加强含VOCs物料密闭管理,做好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的管理。建立行业VOCs长效管理机制,推进NOx与VOCs协同减排,建立以VOCs减排为重点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体系。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废气治理,到2025年磐安工业园区建成“清新园区”。

3.强化移动源污染监管。严格新车环保监管,开展新生产、销售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对新注册登记柴油车开展排放检验,不断加强源头管控,确保新车环保达标。全面推进重型柴油车OBD安装联网,加强机动车遥感(黑烟抓拍)建设。积极推进高能耗、高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置换或清洁化改造,推进新一轮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加快完成国三及以下营运重型柴油货车淘汰,逐步推进国四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淘汰。自2021年7月起,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等级的城市车辆应符合《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制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城区全部划定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并逐步拓展到其它乡镇。

4.防治气尘面源污染。加强施工扬尘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七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责任,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提高建筑施工标准化水平。强化道路扬尘监控与治理,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市出入口及城市周边重要干线公路路段清扫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深化堆场扬尘治理,工业企业堆场料场应按照“空中防扬散、地面防流失、底下防渗漏”的标准控制扬尘污染。加强露天矿山扬尘综合整治,加强露天矿山修复绿化。健全秸秆焚烧县、乡镇(街道)和村三级网格化监管机制,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加强畜禽养殖场臭气异味治理,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各环节和工业臭气异味控制。严格控制餐饮油烟,加大超标排放处罚力度。

(三)坚持分类防治,确保“净土”开发利用

1.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开展年度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对建设用地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进行调查与风险评估,并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强化对浙江广泽机电有限公司的土壤污染监管,将企业防治土壤污染要求载入排污许可证。规划期间,不得新增涉及镉、铬、砷、铅、汞等重金属污染物的项目。优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扭住建设用地“用途变更”关键环节,推动现行“净地开发”向“净地收储”转变,通过关口前移,控住进入开发环节的污染地块“增量”。

2.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根据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结果,分类落实农用地土壤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要求,到2025年,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持续推进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对账销号”。加强未利用地分类管理,对拟开垦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复垦土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规划期间,确保无管控类受污染耕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3.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查明地下水污染分布和状况。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试点推进浙江省磐安诚达染整厂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防治,消除地下水风险。到2025年,完成全县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清单,开展防控措施,确保地下水安全。

(四)强化保护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利用

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保护和治理思路,实施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快推进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开展“百千万”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管理。持续推进森林提质增效,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推进“新植一亿株珍贵树”行动,推广应用适生的榧树、香榧、银杏等珍贵树种,促进绿化、彩化、珍贵化“三化合一”,到2025年,新增国土绿化造林面积14000亩,森林抚育5万亩。修编大盘山名山公园规划,深化大盘山名山公园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大盘山涉村景观、历史文化村落、旅游特色小镇、重点村、花溪景区等提升改造和大盘山—始丰溪生态廊道建设等。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全域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摸清全县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整修订重点保护物种目录。提升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七仙湖湿地等重点保护区域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智能巡护和监控系统建设水平,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预警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猎捕猎、滥垦滥采、违规贩卖及加工利用等违法行为。严防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积极控制和消杀松材线虫、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基础数据库、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特色体验地、打造友好单元等,打造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根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推进全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大盘镇片始丰溪、尚湖镇王塘坑、玉山镇桥头、高二乡柘坑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健全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监管,重点加强出境流域水土工程的管理,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92%以上。开展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行动,推进“地灾双控”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

专栏2 磐安县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基础数据库。对县域内公园、绿地、林地、河湖等景观类型中动植物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城市动植物物种清单和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定位监测站,构建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在社区、憩地、景区、公园、廊道、医院、学校、机关单位、酒店及企业等建设绿环、绿带、绿廊等,联通城区大环境,建立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在相互隔绝的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之间以及物种迁徙和洄游通道等关键区域建设生物廊道,完成双溪公园、花台山公园2~3条绿色网络连道系统建设。

建设特色体验地。以自然博物馆、药用植物园等为重点,以社区、医院、学校、宾馆酒店、企业、停车场等场所为试点,建成一批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

打造友好单元。建设典型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采用“1+M”模式打造以1个体验馆加3—5个以观鸟、赏蝴蝶、认识植物为现场体验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研学旅行路线的体验地建设。

(五)坚持闭环管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1.深化工业固废“五全制”管理。开展绿色企业和循环化园区建设,减低工业固废产生强度。实施工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固废产生量大的企业鼓励在场内开展综合利用,落实工业固废动态清零要求。深化工业固废“五全制”管理,建设工业固废分拣中心,分拣中心实现企业全覆盖。推进工业危废规范化分类贮存管理,加大危废管控力度,严格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执行危废转移交接制度。规范废油、小微产废企业等危废统一收储点建设和运维,切实提升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处置水平。

2.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行动。优化生活垃圾 “两定四分法”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实施精准精细分类,提升分类质量,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个、示范村2个,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示范小区2个、示范街1条,全县85%的建制村达到垃圾分类优秀村标准,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合理建设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废品交易市场,培育再生资源利用市场,制定再生资源化回收利用专项扶持政策,推进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终端,补齐处置能力不足短板。到2025年,实现城乡垃圾分类覆盖面100%,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

1. 3.提升农业废弃物收运处置水平。针对畜禽粪污、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构建由政府、农户、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回收利用体系。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办法,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处置体系,规划期间保持回收处置体系全覆盖。落实“一场一策”措施,实现畜禽粪污高效精准利用,农作物秸秆、田间尾菜、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4.健全固废监管模式。压实各方监管职责,建立责任清单,明确固废各环节部门职责边界,形成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利用全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固废电子化申报,形成产废“一本账”。应用信息监控、数据扫描、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锁等手段,提高固废转运信息化监管能力。落实固废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推动形成固废问题快速发现的群防体系。完善医疗废物联动监管机制,实行医疗废物统收统管,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全覆盖。

(六)坚持源头控制,营造宁静舒适环境

1.强化源头污染防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运输等相关规划时,应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铁路等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噪声防护距离。新建交通干线两侧存在噪声敏感建筑物或在交通干线两侧等地方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时,应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措施。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推进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在声环境功能区划定的基础上,完善声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2.实施噪声污染防控行动。加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禁鸣管理,提高道路综合通行效能。完善施工噪声管理规定,合理安排夜间生产,减少夜间噪声扰民现象。强化工业噪声污染治理,推广低噪声工艺设备,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纳入三同时管理。加强噪声长效监管,确保工业排放源噪声排放达标。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治理,重点控制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噪声源。严厉打击噪声超标排放扰民行为,加大噪声违法的曝光力度,及时处理各类噪声扰民投诉件,督办重复投诉点。倡导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鼓励创建宁静社区等宁静休息空间。到2025年,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七)坚持底线思维,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1.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全面调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建立重点风险源清单。强化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重大环境风险源企业名录,完善隐患问题录入、督办、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对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的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把关。根据省,市要求,推进新污染物调查评估、分类治理和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提升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2.提升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及时修订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和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并定期演练。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鼓励企业间在环境风险物资储备、风险防范设施等方面进行联防联控。加强危化险化学品、危险废物运输风险管控,严防交通运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推进跨行政区域、跨流域上下游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处置能力。

五、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集聚示范

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原则,依托磐安县现有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促进生态优势加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

(一)强化重点领域降碳,探索低碳零碳发展路径

1.开展双碳要求的实践探索。落实《磐安县低碳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细化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责任清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统领,大力推动能源、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生活等低碳转型,加快清洁能源、碳汇先行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培育“林—药、林—菌、林—粮”三大低碳经营模式,增强林业碳汇能力,近期重点推进黄檀林场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到2025年,实现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双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降低超过6.1%,实现“双碳”目标。

2.推进重点领域减碳。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温室气体和减污降碳协同减排试点申报及创建工作。推进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全面实施精准数智控碳,完成碳排放重点企业碳账户建立,实现申领排污许可证企业碳账户全覆盖,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在新建民用建筑一星绿色建筑全覆盖的基础上,提高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到2025年,老城核心区建成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实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到2025年,实现累计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加大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推行绿色建造方式。

3.加强低(零)碳试点示范建设。探索磐安县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模式,建设区域、园区、企业等不同层级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积极推进零碳县创建。推进低(零)碳乡镇、村(社区)试点建设,重点推进盘峰乡低(零)碳乡镇和盘峰乡沙溪村、溪下路村等低(零)碳试点村建设。开展“碳标签”“碳中和”实践,推进“碳中和”活动会议模式。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节能产品认证、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服务认证、能效标识等实施,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

专栏3 磐安县降碳重点领域推进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制造,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加快腾笼换鸟,完善绩效综合评价机制,将碳排放指标纳入亩均论英雄等绩效评价。

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社区集中购电模式,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信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医院、学校等现有公共建筑屋顶光伏改造应用。推进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2023年装配式建筑占比34%以上。

推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引导城乡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车辆新能源化更新,2023年,城区公交车新能源化达到100%,城乡公交车新能源化达到75%以上,全县出租车新能源化达到100%。建设3座综合功能服务站。2025年,力争完成3%公路周转量转移到铁路。

(二)加快能源供给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1.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加快县域内天然气主管网建设,完善城区居民燃气供应能力和水平,构建高效、便捷的天然气能源保障网,提高天然气供气比重。加快中心城区、尖山镇、冷水镇等LNG气化站及市政中压管网建设,建立形式多样的燃气储备体系,提高全县管道燃气普及率,到2025年,城市居民燃气基本实现全覆盖。

2.提高清洁能源使用量。推进磐安县抽水蓄能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年发电量3610万度)、青尖山风电(装机容量6.48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度)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完善城乡供电设施,提高电网的智能控制能力。采用“城建集团+国网公司+国能集团”模式,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省级试点建设,屋顶光伏发电并网5兆瓦以上,集中式光伏并网50兆瓦以上。扩大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在运输服务站和公路驿站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提高新能源车应用比例。推广隧道绿色照明,推动智能交通技术和LNG、氢燃料运输装备的试点应用。到2025年,磐安县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提高至约七成,县域内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70%。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

1.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磐安县优质优级的生态优势、浙江绿心的区位优势、绿色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建设“避暑、研学、影视、户外、养生”等五大基地,构建磐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磐安山居”旅居品牌,构建“高端酒店+高端民宿+中高端农家乐+果蔬采摘体验基地”服务接待体系,创建一批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打造“中国最佳乡旅居住地”。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确保污水处理、油烟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绿色交通、生态修复等配套设施建设与主体设施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推动“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根据景区带动型、民宿引领型、文旅融合型、风貌提升型等分类,提档升级民宿和景区景点。完善磐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智慧旅游平台,系统集成旅游服务信息,实现“一部手机游磐安”,提高旅游消费便利性。加快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做优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养老三大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绿色饭店建设,提供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服务。到2025年,创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4 磐安县康养旅居基地建设避暑基地。挖掘高度、温度、湿度、绿度等素质资源,在高山顶、溪水边、悬崖边、山谷中、森林里等清凉区域,打造避暑基地。包括高姥山、高二营地公园、三亩山田、青梅尖1314等避暑基地。

研学基地。立足南孔儒学、方前戏曲、古茶厂茶文化、大盘山中药等文化优势,提升大盘山博物馆、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等现有研学基地,开发南孔儒学、方前艺术、乌石民俗、江南药镇健康等研学营地。

影视基地。依托浙中影创城、万影达影视文化产业园等现有户外影视基地及横店毗邻优势 ,打造影视基地集群。包括万影达文化影视产业园、浙中影创城、16个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等。

户外基地。利用磐安的山地条件、体育文化等资源,发挥体育赛事的热点价值、市场价值等,打造户外基地,包括露营基地、户外运动基地,体育特色村等。

养生基地。利用磐安中医药、有机农产品,以及森林、温泉、气候等资源,开发养生度假产品,包括中药养生产品、高山养生产品、森林养生、温泉养生等。

2.促进工业绿色循环发展。发展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推进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依托金磐数字经济园、新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老城区青创园等平台,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信息开发、电子商务等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智能产线、自动工段的改造提升,推广大数据驱动的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等,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50个,建设示范智能工厂5个,生产运行300至500台。加大绿色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组织实施一批绿色技改项目,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基地(园区),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打造浙中区域中医药产业高地。推动绿色建材研发和生产,2025年争取建成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利用当地资源、拥有先进技术的绿色节能建材产品企业和综合基地。除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外,鼓励重点用能用水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将碳排放控制纳入清洁生产审核范围,每年开展清洁生产企业10家以上。

3.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开展药肥减量、清洁田园、美丽牧场等专项行动,通过农技帮扶、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举措,持续深化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改革。按照“精准测土、科学配方、减量施肥”的要求,建立规模主体智慧施肥管理体系,到2025年,建设省级土壤综合培肥示范区1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43%。完善农牧对接、种养配套机制,推广秸秆—食用菌—药材、林下种菌—菌渣还林、“茭白+鳖”等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建设万亩林菌生态循环产业园。推广农用地膜行间覆盖、一膜两用等技术,减少农用地膜使用量。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打造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1个省级(玉山台地)和4个市级(双峰、双溪、安文和窈川)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为方向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建设30个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监测、精准灌溉施肥、复合种植的数字田园基地。

4.推动现代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以磐安香菇、浙贝母、铁皮石斛、云峰茶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涵盖种植、加工、流通、休闲、机械、原辅材料等环较完备的全产业链。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建设区域公用品牌,促进生态农业溢价。到2025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授权企业3家,全省示范性全产业链2条。推进乡村特色生态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丰富一亩山万元钱、一亩田万元钱、一棵树万元钱等“万元系列促增收”模式。持续深化农家乐“两提”“两优”“两化”(提档次、提收入、优环境、优服务、规模化、基地化)行动,推进尖山镇乌石民宿等农家乐的品质升级,促进民宿集聚区高端化、特色化、生态化和低碳化发展。深化“公司+农户+现代营销”发展模式,利用“飞地抱团”“千企结千村”和“一村万树”等模式,盘活农房、宅基地、林地、承包地等,发展共享农屋、特色民宿、特色农家乐、研学、农旅等,多渠道促进全民共富。

(四)强化总量强度双控,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1.强化能源高效利用。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对新建项目加强能耗“双控”目标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原则上对未落实用能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禁新增水泥、铸造等行业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提高能效准入标准,将工业项目能效准入标准提升至0.50吨标准煤/万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实施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出清和低效园区整合提升行动,出清“僵尸企业”,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打好“退散进园、退污进绿、退低进高、退劣进优”组合拳。推进居民生活、交通、工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费量降低16.5%。

2.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全面推行“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制度,明确产业平台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实施用水全过程管理,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依法将用水户违法取水等不良信息和建成水效领跑者、节水标杆等守信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深入实施《磐安县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非常规水利用、节水标杆示范、节水技术推广等工程,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强化农业用水数字赋能,全面完成磐安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任务。到2025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0.44亿立方米以内。

3.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对工业用地实施亩均效益评价。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完善要素差别化市场分配机制,落实土地、用能、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分配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资源加快向优质企业、优势区域集中。推进“标准地+区域评价+承诺制”改革,加强对“标准地”项目的监督管理,推进磐安工业园区、江南药镇2个省级平台的区域评估工作,到2025年,全县新批工业用地的“标准地”执行率达到100%。高质量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实施“3+X”模式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2.0版,建成一批要素全、质量高、成效好的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

六、打造全域康养旅居美丽品质花园

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为目标,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打造“美丽城市+美丽城镇+ 美丽乡村+美丽生活方式”的全域大美格局,把浙中最美大花园建设成长三角知名的康养旅居目的地。

1. (一)聚焦品质提升,打造现代养生旅居精品城乡

1.打造同城化高品质新老城区。全面提升城区品质,打造“自在海螺”城市新区样板区、“云伴山依”城市传统风貌示范区和“国药文化”江南药镇产业风貌样板区,2025年完成省级城市传统风貌样板区建设。完善现代城市功能要素配置,提升城市能级,重点实施县文体中心、养生文化特色街区、慢行交通体系等建设工程和生活圈均衡提升、夜景灯光亮化、灾害防治提升等行动。推进城乡绿道串联成网工程,提升文溪两侧游步道建设,提升海螺山、花台山、西山、塔山、半月山等生态边坡修复水平,全面推进新渥城市边缘区治理,完善环山绿道、沿江绿道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全面建成山水相融、多山串联、寓健于游、多点协同的城市美丽公园,争创省4A级景区城。规划期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20平方米以上。组织实施《磐安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0—2030)》,因地制宜建设符合磐安山城特色的“海绵城市”,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打造特色风貌美丽城镇。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新时代“五美”城镇建设要求,实施《县域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暨一镇一方案》,建设“设施提升”“服务提升”“产镇融合”等项目,打造省市美丽乡镇样板。提升中心城镇品质,以尖山镇、冷水镇、大盘镇、尚湖镇等中心镇为重点,推进集镇品质提升、基础设施联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城乡管理精细提升等。打造“多彩台地”尖山、玉山风貌样板区,重点打造玉山镇、尖山镇、湖上村、横路村、马塘村、尖山老街等主要风貌节点,建设古茶场小镇配套道路、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宋韵大盘”双峰、盘峰环大盘山县域风貌样板区,重点打造盘峰乡榉溪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盘峰乡大岭头村、西告村、沙溪村等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加快推进山水人文融合的环大盘山绿道建设,建设高速出入口等重要门户节点、主要道路沿线、道路交叉口节点、主要公共建筑节点、公共空闲地等公共绿化,增加城镇景观绿地。

3.打造婺派美好乡村典范。以获评首批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为契机,促进美丽乡村由环境整治向全面提升转变,由单村点上发展向片区联合发展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婺派美好乡村典范。全域推进城乡风貌整治,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配套标准化建设,实现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00%,其中:精品村达三分之二以上、示范村80个以上,培育风景线5条,提升美丽庭院比例40%以上,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围绕产业、风貌、文化、邻里、低碳等9大场景应用,以湖上村、花溪村、灵江源村等为试点,推进掌上医疗、邻里文体中心、共享交通站、村务数字平台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设8个未来乡村。

专栏5 磐安县美丽城乡建设任务新老城区同城化建设任务。新老城区用地功能转独自用地平衡为整体用地的综合平衡,促进空间功能同城化,产业结构错位分工,产业平台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同城化;推动通勤同城化和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加快区域快速交通高密化与同城化,促进道路交通同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化;市政工程设施同城化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同城化;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政策措施,促进建设标准同城化。其中:“自在海螺”城市省级新区样板依据“一芯闪耀 两脉生长 三瓣绽放 多点映衬”的规划结构,打造激活未来磐安城市发展的“城市客厅·天空之城”。

台地区域一体化建设任务。台地区域定位为县域发展副中心、经济发展增长极、康养旅居集聚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地,重点推进人口城镇化、资源景区化、旅居全龄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现代化和政策一体化。风貌定位为“工旅双擎 多彩台地”。多彩台地省级样板重点打造“十个一”标志性项目,包括一个生态宜人的美丽山林、一个自然和谐的美丽河湖、一个集中连片的美丽田园、一个体验山水人文的绿道网络、一个鲜明的文化标识、一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一个“浙派民居”特色村或传统村落、一个落实未来社区理念的乡村新社区、一个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条可游可赏可达的美丽公路。

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建设任务。环大盘山区域主体功能为生态大花园,人口向城区集聚,大量缩减用地,设施少建设、多借用。在自然山水格局、道路网络体系、旅游设施体系等区域网络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一个网络覆盖一山四水。双峰、盘峰、方前、仁川、大盘等五乡镇生态共保、产业共铸、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人口共聚,最终实现共同美丽、共同发展。

(二)全面提升能效,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绿色

1.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加快实施新老城区供水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实现流岸、花溪、马蹄坑、源头、西华坑(日月潭)等水库与云山水厂、江南药镇水厂、新渥水厂互联互通,改造新城区水厂原水引水管,提高水厂供水规模。推进玉山台地供水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推进窈川、双溪、大盘、方前、盘峰等重要乡镇集中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提升引水管网和供水管网。持续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落实兴水惠民工程,提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频次和类别,不断深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治。

2.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完善“分类处理、能力匹配、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全闭环管理。完善以焚烧和易腐垃圾处置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分类处置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配套设施、餐厨垃圾易腐处理设施、大件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实施城区垃圾分类岗亭投放点建设、建制镇建成区垃圾投放点建设、分类投放点智能化设备引入等行动,提升已建处理设施的质量和处理效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提高分类处理薄弱村源头分类准确性,持续培育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提升资源化处理站运维管理能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到2025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构建便捷绿色出行系统。以金义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构建快进慢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辖区内“十”字型和毗邻县市六个方向的综合交通对外新通道,建设新老城区、环大盘山、台地一体的协同路网,建设高效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提高城乡道路通达性。以城乡公交换乘枢纽为基础,完善“公交优先”体系,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加快城乡公交车、出租车等清洁能源替代,促进运输装备低碳升级,全面实施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到2025年,构建成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高质量山区县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4.完善城乡智慧生态治理系统。持续推进智慧磐安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打造未来智慧城市大脑。全面推动城乡管理、社区、文旅、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迭代升级,提升基础设施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水平,形成“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智慧应用”的城市智慧生态系统。加快推进龙山、海螺山、云山溪谷等未来社区建设,在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处理、低碳生活方式等重点领域开发智慧治理特色应用场景。

(三)倡导绿色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严格执行绿色采购制度。全面落实绿色采购政策,促进绿色产品采购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加强绿色采购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在现有节能环保产品基础上增加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政府采购。鼓励国有企业、其他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规划期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保持在100%。

2.推行绿色办公方式。开展办公耗材回收利用,推行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强化节能管理,持续推进节水、节电等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大绿色低碳循环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力度,倡导节能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引进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参与公共机构日常管理。合理使用空调等电器设备。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导向,抵制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建立绿色消费激励和回馈机制,深入推进“碳普惠”“互联网+”应用,促进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大力宣传节能及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公众转变传统消费方式,尽量选择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商品。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倡导餐饮企业、学校、单位食堂等全面推行“光盘”行动,完善水电等资源的阶梯式收费。

七、构建创新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服务能力,完善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制度,优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全面形成高效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聚焦落实分解,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1.压实党委政府环保责任。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体系,压实压细生态环境保护各部门监管责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述职制度,推动部门、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规划期间确保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大于42%。探索建立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监督员制度,加强县人大、县政协对部门、乡镇(街道)、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监督巡视工作。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压实市场主体环境保护责任。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逐步将企业固废、土壤污染防治要求载入排污许可证。严格落实持证和按证依法排污,完善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制度,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健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自巡查、生态环保“健康码”等作用,推动企业生态环保责任落实和信息公开。构建企业生态信用评价应用体系,建立企业生态信用档案,拓展生态环境信用信息跨部门应用场景,在行政审批、融资授信、资质评定、市场监管等多项领域设置“信用门槛”。

3.提高社会主体环境保护积极性。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民间环保组织的培育,逐步建立环保志愿者和社区环境圆桌对话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加大与微博、微信等新时代自媒体、平台的结合创新程度,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放大人民环保监督员的作用。推行“环保管家”,完善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机制,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将市民日常生态文明行为纳入“信用磐安”激励体系,创新信用服务产品。

(二)聚焦长效管理,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服务体系

1.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乡镇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新建垃圾焚烧厂、广泽机电、新明珠药业等水、气等污染源的环境监测设施。完善工业园区水、大气、土壤等环境监测网络站点建设。鼓励购买VOCs走航等第三方监测服务。健全噪声监测网络,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分析能力。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健全县—乡—村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污染源数字化档案、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应用服务等模块应用,构建生态环境数字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水平。

2.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对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落实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要求和综合行政执法职能。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排查整治“雷霆行动”,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协同配合、案件移送、证据收集保全、强制执行等。改善乡镇环境执法条件,配备生态环境污染快速检测等现场执法装备。环境执法人员至少每5年开展1轮专业技术培训。

3.发挥环保督察效能。发挥环保督察在长效监管机制中作用,从单一的污染督查转到全域范围的污染防范,推动各项环保督察工作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查处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用好《磐安县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政策汇编》,确保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地实施,促进各行业各领域生态环境领域长效管控举措更规范。

(三)聚焦多元应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体系。积极申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建立磐安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进生态产品量化,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实行GDP与GEP协同增长的评价考核体系,因地制宜将考核结果应用于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等领域。

2.建立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全面调查、统一确权、动态监测、统一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探索开展县级和乡镇GEP核算,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谋划搭建“两山银行”“两山基金”“两山公司”等平台,逐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化林地股份制改革工作,规范推进林权流转,深化银林协作机制,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进程。根据省共资源交易核心业务支撑场景要求,建立磐安县生态资源信息一网公开系统。不断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等资源价格机制,建立健全污水、生活垃圾等排放和处理的差别化收费机制。

3.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机制。鼓励绿色金融投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持续推进“光富贷”“游你贷”“田园贷”“药业贷”等绿色系列金融产品应用,重点支持休闲养生、高山农业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探索与省内银行签订绿色金融合作协议,引导合作银行围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新动能培育,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PPP等产品服务创新以及绿色保险合作上先行先试,探索农产品收益保险和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构建绿色、科技和普惠三大金融平台,建立绿色经济农户和企业信息档案,让更多老百姓享受“绿色”红利。

4.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相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推动天然林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完善金磐开发区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在异地开发有效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时代山海协作、人才飞地、碳普惠等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深入落实《金华市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实施办法》,与东阳市试点推进上下游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界出境断面水质与金华市政府实行“双向补偿”。探索与其它县市交接断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以乡镇上下游水质水量考核为核心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八、构建茂林秀水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挖掘传承磐安县药文化、茶文化、儒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生态文化,弘扬新时代美丽生态文化,推进人文底蕴、自然文化和生态价值观念全面融合,加快实现全民生态自觉。

(一)挖掘山水文化,厚置生态文化根基

1.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深入挖掘磐安县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元素,开展传统生态文化资源普查,重点挖掘榉溪孔氏家庙等古村落文化、“赶茶场”“炼火”“迎大旗”等丰收庆典文化、许逊养生宴等中药材文化、古树名木等森林文化、玉山古茶场等茶文化。梳理文化脉络,研究文化内涵,总结提炼文化核心价值,构建磐安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体系,建立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库,为磐安县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弘扬夯实本质基础。

2.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让重要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以非遗文化为基底活化非遗,推动“赶茶场”“炼火”“迎大旗”等非遗项目演艺展示;以榉溪南孔家庙儒学文化为基础,带动横路、大皿、梓誉等打造研学营地基地;以古茶场文化为基底,开发茶艺、与茶相关的活动与研学产品;以江南药镇和国药文化城建设为带动,构建“产、学、研、休、医、养、购”的中药农耕文化产品。把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纳入“跟着节气游乡村”等美丽乡村数字服务应用。对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等国字文化品牌制定专项保护与利用措施,保护与利用高姥山生态文化度假区、“南孔阙里·儒学小镇”“小吃方前·戏迷小镇”,古茶场小镇,中药小镇等传统文化载体。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研学游、非遗一台戏、非遗摄影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等多种类活动,助推全县非遗活化传承、融化发展、转化创新。

专栏6 中药文化挖掘传承建设任务做大药膳康养避暑品牌。做精做细“十六道药膳”,推进道地药膳品牌建设,打造高品质药学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针对杭州、上海等地低龄老人的养老养生产品,打造长三角区域药养、医养、食养、文养、健养等健康诉求产品,打造长三角避暑市场。

打造药用植物保护利用展示窗口。在药用植物园建设野生药用植物宣教基地,补充收集药用植物60种以上,完善植物标本、展示橱窗、体验区域等的制作与呈现;以江南药镇“浙八味”特色市场为依托,建设中医药生产展示“窗口”,挖掘“磐五味”和“新磐五味”的利用展示。

(二)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主流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媒体宣传。在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宣传节点,结合药博会、宪法宣传日、送戏下乡等节庆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实施《磐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和《磐安绿色生活清单》,提升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规范公民绿色生活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提高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2.加强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建设参与式、体验式的生态课堂、生态场馆等生态科普教育场所。根据《磐安县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两月一次开展公众开放活动。在城镇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建设森林、湿地等生态标识系统。提升大盘山自然博物馆、七仙湖省级湿地公园、浙八味中药材博览馆、花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完成大盘山自然博物馆、百杖潭景区等生物多样性展区专区/展览馆建设,丰富各类载体的生态文明主题展示区或宣传栏。到2025年,新增省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2处。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构建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和社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社区学校、市民学校、网络教育课堂等载体,开展文明素养、行为规范等主题教育活动,普及遵纪守法、依法维权、优生优育、健康绿色生活等现代概念,使磐安人及早融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的创建行动。重视城镇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生态文明技能培训。

(三)强化示范带动,促进生态共建共享

1.开展多层级示范创建。开展多层级多领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不断拓展“绿色细胞”创建形式和方式,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加强示范创建动态管理,建立完善预警及退出机制。扩大各类“绿色细胞”知名度,强化“绿色细胞”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生态意识纵深渗透。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节水型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各类示范创建活动。

2.强化全民自觉行动。响应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聚焦餐饮外卖、快递包装等塑料污染治理行动,加强一次性消费用品管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全方位开展绿色革命,推动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以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引导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探索公众参与模式,设立“绿色生活基金”,推广“绿币兑换”长效运行机制,开发生态“绿码”激励方式等。拓展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畅通“信息公开”“信访投诉”“环保听证”的公众参与“三个渠道”,推广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间的访谈“圆桌会”。引导环保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

九、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一)重点工程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安排生态安全保障、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城乡建设、生态文化培育等五方面共32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37.39亿元。具体见附表1。

(二)效益分析

1.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整合优化和调整自然保护地、建设八大溪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等工程,全县水源涵养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将持续增强,筑牢了浙中生态屏障功能;通过实施15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治理、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基增效、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及八大水系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持续巩固提升,守护了浙中大水缸;通过实施VOCs治理、气尘面源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防治等工程,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巩固提升;通过实施垃圾焚烧项目配套和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固废处置能力得到提高。

2.经济效益。实施碳达峰行动,通过市政中压管网建设和城区、冷水镇、尖山镇等城乡中心镇(街道)配套气源站建设及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政府投资建筑能效提升项目等,城市生活用能量将大幅削减;通过旅游综合体建设、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业平台能级提升、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高效农业建设等工程,将健全“生态+”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资源能源效率得到提高,区域产业吸引力得到增强。同时,通过完善磐安县供水、供能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提升整个磐安县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企业投资,切实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3.社会效益。通过全域康养旅居美丽品质花园建设,城乡面貌将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普惠度将得到持续提高;通过景村融合发展,“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蝶变,将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花溪村依托“亿年火山岩、千米平板溪”的景区资源,通过“微改造、精提升”,2020年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增加40余万元。通过生态文明宣教基地、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等工程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行动,民众生态文明素养将得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满意度保持高位。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磐安县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关系到磐安县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丽磐安建设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完善县美丽办公室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

建立各乡镇(街道)的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形成全县分级管理、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并有专人分管负责。建立行政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权责,强化部门之间的横向耦合、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建设具有高效组织能力和行为引导能力的各级部门机构。

(二)建设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投入,建立项目融资、银行贷款、证券市场等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转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增加财政支出中生态文明建设支出比例,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专项建设资金,重点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项目。试点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在区域综合开发中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管工作,确保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三)科技人才保障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优先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污水深度处理、垃圾处置、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把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育纳入磐安县“人才强县”战略和“揭榜挂帅”“青鸟聚磐”“家燕归巢”活动,把绿色高质量发展贯穿科创平台建设,造就一支能支撑磐安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一批能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标准科技创新平台。在上海、杭州等地探索建立“人才飞地”,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共享模式。

(四)实施行动保障

强化生态文明规划实施。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各职能部门将主要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计划中,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推进。及时开展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县人大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核查、监督,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向人大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及时公开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附件:1.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

2.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表

附件1

备注: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修订)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修订)要求,磐安县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标包括国家和浙江省建设指标,共计47项。 指标序号中,省、国家共有指标无标注,省特有的指标用* 标注,国家特有的指标用**标注。

附件2

责任编辑:周末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www.solarbe.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推荐新闻
北京:推动园区绿色低碳改造 最高奖励3000万!

北京:推动园区绿色低碳改造 最高奖励3000万!

4月16日,北京经信局发布《北京市促进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指出,对符合要求的节能改造项目,按照项目节能量给予不超过1200元/吨标准煤的资金奖励,且奖励金额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的项目总投资的25%;对符合要求的其他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项目,给予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的项目总投资25%的奖励资金。单个项目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可再生能源绿电新型电力系统
2024-04-19
山西启动2024年度分布式风光项目申报

山西启动2024年度分布式风光项目申报

日前,山西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工作的通知》,明确省能源局拟于近期组织开展2024 年度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省级建设计划申报工作。

可再生能源
2024-04-19
LevelTen Energy:美国市场太阳能购电协议价格稳定 处于短暂机会窗口

LevelTen Energy:美国市场太阳能购电协议价格稳定 处于短暂机会窗口

可再生能源项目并购平台LevelTen Energy公司发布了 2024 年第一季度的定价报告,称经过多年的能源市场波动后,购电协议价格更加稳定。P25价格是每个市场的PPA报价的第25个百分位的平均值。LevelTen报告中的PPA价格是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供应链
2024-04-18
山西:分布式承载力仅剩6.3GW,73县为0!

山西:分布式承载力仅剩6.3GW,73县为0!

近日,山西省能源局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2024 年度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省级建设计划申报工作。文件要求:各市县能源主管部门要定期测算本区域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电

山西分布式电源承载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2024-04-18
广东珠海: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推动斗门建成光伏示范区

广东珠海: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推动斗门建成光伏示范区

近日,珠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珠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4-2025年)》。文件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斗门建成光伏示范开发区。加快开发农业农村能源。开展“能源+生态”光伏+农业”等多种形式能源开发,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用生产和农村建筑中的利用,促进乡村分布式储能、新能源并网试点应用。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渔业模式。

分布式光伏碳减排农光互补
2024-04-19
河南:开放隔墙售电,整村汇流自发自用、余电参与交易

河南:开放隔墙售电,整村汇流自发自用、余电参与交易

4月19日,河南省发改委公布《关于公开征求<河南省农村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三个实施细则的公告》。《公告》指出:生产企业类项目中,利用自有屋顶建设的分布式光伏,按照现行自发自用政策执行;利用周边屋顶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应通过合理配置储能等调节手段,实现所发电力自发自用、不向大电网反送电,在支撑绿色电力充分消纳的同时,不占用公共电力系统调峰能力。

源网荷储一体化分布式光伏绿电
2024-04-19
两地明确:分布式光伏按装机容量给予奖励!

两地明确:分布式光伏按装机容量给予奖励!

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日前,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婺城区个人、村(社)分布式光伏建设工作专项奖补资金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指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装机容量给予奖补,奖补标准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
2024-04-18
国网揭秘分布式光伏“五不”困局,行业痛点亟待破解!

国网揭秘分布式光伏“五不”困局,行业痛点亟待破解!

随着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分布式光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能源领域崭露头角。然而,野蛮增长的后遗症也在逐步显现,2023年国网在河南河北山东做了一个调研,形成了一个内部文件,其中对分布式光伏特别是户用光伏提出了尖

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
2024-04-18
收藏!2024年1-3月光伏政策一览

收藏!2024年1-3月光伏政策一览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关领导表示,2024年光伏行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稳定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为此,索比光伏网精心梳理、汇总2024最新光伏政策,涵盖光伏补贴、光伏建设方案、光储、BIPV、光伏规划、电力市场等相关方面,以供读者参考。

光伏政策电力市场光伏行业
2024-04-09
深圳: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扩大“光伏+”多元化利用范围

深圳: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扩大“光伏+”多元化利用范围

10月7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到,“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到203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

碳达峰光伏发电光伏政策
2023-10-09
江苏分布式光伏最新政策

江苏分布式光伏最新政策

江苏省分布式光伏最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光伏贷款、光伏补贴、光伏并网、区域电网等方面给与支持。

分布式光伏光伏政策
2023-07-14
2023年光伏发电国家最新政策

2023年光伏发电国家最新政策

2023年光伏发电国家最新政策有哪些?出台了哪些关于光伏或新能源的标准?

光伏发电光伏政策
2023-07-11
返回索比光伏网首页 回到浙江磐安:全面推动分布式光伏、BIPV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及应用上方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