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威硅业的到来被认为是实实在在的高新技术产业,至少让以煤炭、原盐等资源为支撑的阿拉善工业经济似乎看到了转型发展的方向,这使锋威得到了认可和扶持。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锋威投产当年就作为阿拉善盟行署10大重点投资商被表彰,原因是其投资完成1亿元以上,项目开工、投资到位、竣工投产表现突出。一同被表彰的还有宁夏发电集团贺兰山风电场。
锋威硅业投产的第二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0.5GW,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纷纷削减光伏补贴。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统计显示,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产量从2007年还不到0.5GW,直窜至2012年的22GW,占全球产量的54%。
坏消息接踵而至,靠海外市场而大量出口的光伏组件,遭遇欧美国家“双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国内多晶硅(光伏上游)产量不足1万吨,较上年同期下滑50%以上。热气逼人的光伏产业瞬间无缓冲掉入谷底。
一边是中国巨大的光伏产能,一边是欧美“双反”收窄需求,中国政府在此背景下一次次出台支持光伏产业消化产能的政策。
2012年8月,国家能源局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太阳能“十二五”期间的装机目标确定为21GW:这是原定的4倍。大型地面电站因装机容量大、容易实施,成为尽快消化过剩产能的唯一选择。2010年前后,中国东部地区几乎每个市都冒出一个光伏产业园区,2011年后的中国西部地区,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光伏产业园区,不同的是前者生产光伏相关产品,后者则用光伏产品发电。
2011年,青海格尔木等西部城市已经成为光伏电站装机的焦点地区。该年仅青海一省就建成1003MW太阳能光伏电站,创世界之最,占当年全国光伏电站安装总量的40%,世界总量的1/27。同年,青海一次性核准了42个光伏电站项目,总量达1000MW,这些项目于2012年建成并全部实现并网发电。
地处内蒙古西部与甘肃宁夏接壤的阿拉善,并没有成为此轮光伏电站建设投资方的首选。到2011年底,阿拉善并网装机的光伏电站仅25MW。彼时的西部地区,已有10多个城市的电站规模达到数百MW。青海、甘肃、新疆的各城市最少有一个光伏发电园区,多数光伏发电产业园都按照1000MW级规模设立。
阿拉善被遗忘或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