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光伏终端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上游企业毛利率因欧美光伏“双反”而抬高,产业链的毛利率将回到合理水平,相对成熟、产业链利润平均化的光伏产业市场即将到来。
中国光伏产业自2011年进入整合期以来,特别是在国家迅速放大终端市场空间的政策引导下,光伏企业开始了一波蔚为壮观的产业链延伸。光伏企业,不论所属产业链环节,无论规模大小,无不争先恐后、各显神通地纷纷涌向光伏电站建设市场。企业或取得“路条”转让,或建设完成转让,或持有观望,当然也有决意在这个市场中成就一番事业的企业。2013年下半年来,海润以42亿元价格转让光伏电站资产、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在南方三省驱车4000多公里寻找电站资源等事件,成为这一众生相的典型写照。
为何光伏企业会纷纷选择进入终端市场?首先是价值规律使然。由于资本是逐利并流动的,超额利润从来都是在不同产业和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间风水轮流转换着,光伏产业也难免俗。
从2005年开始,先是上游多晶硅生产环节暴利,每公斤价格从30多美元涨到将近500美元,引得一批资本杀入,包括尚德和赛维;后是中游组件生产环节的高额利润,大型企业的毛利率在40%以上,一时间同行竞争企业从几十家骤增至几百家。
2011年后则是下游电站建设的稳定利润,这对处于产业整合中的光伏企业来说可谓尤为珍贵,自然又是千军万马、各显神通。这不是产业创新,而是价值规律使然,《资本论》在150年前已昭告天下。
其次是供求关系压迫。当资本逐利的疯狂遇到未完全市场化的光伏产业时,市场调节供求的能力自然严重弱于完全市场化的产业,于是就有了2011年全球组件产能70GW,实际需求只有27.5GW的残酷局面。面对生死之战,面对还有利润机会的终端市场,夺路而逃也许是对此时光伏中游企业最准确的描述。
特别是2012年以来,国家坚定地扩大国内市场,“十二五”规划从5GW提升至35GW,更使得中游企业动员各种社会关系争夺电站建设“路条”,从而带动库存电池销售。遗憾的是,当大家有同样“聪明”的想法时,结果一定不会最聪明。
再次是Firstsolar的示范效应。面对产业整合,这家企业同样在劫难逃,其2012年第一季度时巨亏5.5亿美金,可到第二季度却实现净利1.11亿美元。Firstsolar在全球光伏产业水深火热之时率先走出困境,究其原因是赢在早期布局终端市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时间光伏企业家言必谈及firstsolar。
光伏产品生产企业进入终端市场,同样的行为,却有不同样的玩法。大致可以分为:战术性进入,以争取短期生存空间为目的;战略性进入,以企业转型为长期目标。现实中,二者的划分是复杂的,企业难免面对:选择、被选择、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不是不想选择只是条件不支持选择等情况。不同的条件决定着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资源掌控能力又决定着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