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来自企业的声音也并不一致。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光伏企业高管表示,中欧此次就光伏双反达成协议,“定价定量”对其公司来说并非好事。在达成此次协议之前,该公司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总量100万千瓦。而现在,700万千瓦的出口限额要由90多家出口企业分,出口量大幅下降是显而易见的。而英利集团表示,2012年欧洲市场的出口量占到英利产能的62%,今年一季度下降至53%,预计二季度下降到30%至35%,预计全年平均下降到40%。
目前,企业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700万千瓦的配额如何分配。出口总量下降,每家企业都要应对缩减的订单。“现在有两个方案被讨论最多,一个是按照与欧盟打官司的律师诉讼费,谁出的费用多,谁在出口份额中拿大头儿;另外一个根据各家公司出口至欧洲的出货量来分配。最终采取哪种标准来分配还不知道,应该不会单一的采取一个标准。”一位光伏企业高管透露。英利内部人士称,英利去年出货量230万千瓦左右,其中62%出口至欧盟,约为145万千瓦。即便是能够拿到10%的份额,也仅有70万千瓦,不足去年出货量的三分之一。一位光伏企业高管抱怨称,此次谈判“定价定量”等于是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对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并不是所期望的。要是定价不定量,有实力的光伏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出口,现在双手被束缚住了,就700万千瓦限额而言,那么多公司,很难做到公平。
0.56欧元是欧盟要求中国企业向当地出口光伏组件的最低价,而目前,英利、天合、阿特斯等几家大型光伏企业出口至欧洲的此类成本都在0.5欧元以上;另据知情者透露,0.56欧元的价格只是较于可变成本,如果把固定成本考虑进去,出口企业将面临亏损。
除此之外,有一家参与谈判的光伏企业并没有签署“自愿”价格承诺协议,它的顾虑是签署协议后,一旦违反价格承诺,欧盟会单方面取消11.8%的税率,改征47.6%,企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自主权。而不签协议就没有配额,相当于放弃了欧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