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反思政府主导模式
【背景】
2009年,我国新能源相关产业政策出台后,各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判断国际市场的变化,大力扶持本地光伏生产线上马,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光伏生产格局由此形成。我国光伏产能最高的时候达到60个GW(功率单位,代表十亿瓦特),但是目前只有20个GW在生产,全世界容纳量仅有30个GW。国内光伏行业利润率从2007年的139%下滑到目前的10%左右,很多企业债台高筑,面临巨额亏损。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
无锡尚德的风险不仅来自决策失误和出口受阻,隐患早在多年前光伏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时就已埋下。由此应反思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上的误入歧途。
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光伏产业在中国引发的投资热潮,依然是由政府推动扩大投资的旧模式。这种投资只注重于规模和产能给地方带来的GDP,仍然是粗放型的,缺乏对核心技术的追求。由于未能掌握核心生产技术,所以我国光伏产业尽管规模上在全球堪称翘楚,但核心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销售更是受制于人,一旦外部市场发生变化,企业订单急剧下滑,整个产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全面危机。加之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过分看重产品技术先进性,而忽略市场的需求和容量,漠视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最终使政府借助光伏发电实现结构转型的期望成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反面教材。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占有突出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哄而上,盲目上马。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市场需求不稳定,更需要加倍谨慎、扎实地向前推进。首先,要解决各地政府主导的盲目发展、重复投资等共性问题,减少对企业自主投资决策的干预。其次,要顺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监测预警,增强调整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此外,要引导企业扭转急功近利,重规模扩张、轻技术革新的普遍心态,回归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轨道上来。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背景】
无锡尚德借助政府的力量,取得了众多银行的授信,规模迅速膨胀,但政府的力量再强大,却无法战胜市场。无锡尚德的破产敲响了畸形发展的光伏产业的警钟,它告诉我们,以“政府之手”刻意扶持一个产业,强求经济转型,不切实际,拔苗助长,只能使这个产业的发展脱离市场的正常逻辑,出现扭曲。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