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车间的厂房里,24岁的刘霞和两个姐妹一起,通过巨型反光仪,检测硅电池片在安装过程中内部是否有瑕疵,进行质量把关。这道工序完成后,电池板就能固定成型了。
硅片车间有上千平方米的面积,只有一台检测机在工作,远远望去,和这巨大的空间很不协调。闲置器材在车间里散落着,进口的硅片焊接线没有开机,静静地停在那里。大约五六十米长的生产线上,七八个工人用电烙铁通过手工将硅片焊接起来。
仓库大门前停着一辆安徽牌照的货车,几个工人正在装货发车。司机小马说:“过去我几乎是这个厂的专用货运车司机,一趟跑完接着下一趟,连着运输。现在呢,都一个多月了才来拉这一车。”大概是装完货没什么事了,仓库铲车司机也没精打采地坐在车上。
“过去我们每天都要发运四五辆大集卡,现在一个星期最多也就发运一辆。”公司总经理苏乘风告诉记者,“过去85%以上的光伏组件产品是出口到欧洲的,现在全部停下来了,国内市场的量又不大。整个行业都在观望和等待。”
目前,国内大多数生产和制造光伏组件的中小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大中型企业大幅减产,许多企业纷纷开始裁员,而何时开工生产还很难说。
“欧美要征我们反倾销税,制裁我们,太不公平了。”该企业上海分公司的洪经理说。现在,国内生产光伏产品的企业,其实大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因为真正高科技的核心环节硅晶提纯技术还在国外。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光伏企业首先要花高价进口他们的产品。而国内企业主要对光伏组件进行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碳排放量却比较高。“他们发达国家先通过出口硅晶,赚足了中国人的钱,再把碳排放留在中国,最后还低价拿去了绿色环保产品,反过来还要高额征收我们的反倾销税,这真的有失公允。”洪经理说。
“这其实是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过去转嫁碳排放给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不好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抬头了,又把内部问题转移到国外。”一同采访的央视二套经济频道记者彭宇说,“其实,现在停止和中国的业务往来,对欧洲公司也是损失。”
“我们真诚地邀请欧盟议员到中国来看一看,到我们厂里来走一走,听听中国企业家的声音。大家坐下来沟通协商,也许能找到一种双赢办法。”洪经理把“双赢”两个字又重复了一遍。这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光伏企业的心声。
产品创新,国内市场将打开另一扇窗
“好大的太阳能屋顶,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登上工厂厂房的屋顶,可以看到光伏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连成一片,记者不由感叹它的壮观。阳光透过薄雾,轻柔地洒在蓝色的硅电池片上,巨型光伏屋顶更显得晶莹剔透。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