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6日,欧委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光伏组件启动反倾销调查。11月8日,欧委会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太阳能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至此,欧盟也步美国后尘,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预计在今年5月,将公布“双反”的初裁结果,12月,欧盟委员会将对“双反”作出最终税率裁定。
而在此之前,去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做出终裁,开始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最高达249.96%的惩罚性关税。
“双反”制裁的利剑高悬在中国光伏企业的头顶。根据欧盟的统计,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的光伏太阳能组件,占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量的70%。欧盟的进口规模是美国市场的10倍,如果欧盟开征与美国相同税率的反倾销税,中国光伏企业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3月8日,天合能源、英利、无锡尚德、晶澳等9家中国光伏企业,在商务部机电商会的率领下,参加在欧洲举行的光伏产业听证会,并对欧盟提出的产业损害问题进行积极抗辩。
“双反”阴影下,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浙江台州的一家大型光伏企业公元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借此了解这一新能源产业在“外患”之下的真实状况。
生产缩水,企业欲邀欧盟议员共谋双赢
来自湖北的叶桂芝,是公元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的一名清洁工。每天,她将生产好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一片片地进行最后清洁,然后装箱打包。
偌大的车间原本有3条从德国进口的清洁打包流水线,如今只剩下1条在作业,还有2条在几个月前就停产了。“过去每个班头都干得腰酸背痛,别看只是擦擦电池板上的灰,其实一刻都不能停!流水线上的电池板一片接一片地来,前一片清洁慢了,后一片就跟上来了,所以精神高度紧张。现在是做做停停、停停做做。”她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干得少挣得就少啊!出来打工就是要挣钱的。”
叶桂芝夫妇两人都在这家厂里打工,月薪都在2500元左右,家里还有一个在上小学的孩子,生活压力不小。但叶桂芝觉得自己“还算好的”:“虽然生产线停了,但我人还留在这里,好多老乡都下岗找别的活去了。”正常生产情况下,这个车间有100多人,如今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