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想起印度的圣雄甘地曾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小故事。他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急匆匆的踏上车门,不小心把一只鞋子掉在了门外。火车启动了,他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甘地的回答是:“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甘地悲天悯人的情怀固然令人动容,但大师面对“沉没成本”的超然和睿智,显然更值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去体悟。
“沉没成本”之所以成为陷阱,不在于它有多难识别,而在于人心的执念和对损失的恐惧,会令大多数人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做过投资的朋友都知道,对于一只股票或基金,如果它已经让你亏损太多,且短期内没有改善迹象,与其盲目追加投资、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果断止损,开始一段新的投资体验。正是“知易行难”,面对暴涨暴跌的市场,试问又有几人能够如此淡定?
当然,如果这里的“沉没成本”不是一只鞋子或者区区几十钱的电影票,而是庞大的产能、上亿的资产;面对的不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一个产业的前景,相信更会让很多企业家心生彷徨。其实,从经济学上来看,无论是多大的“沉没成本陷阱”,本质都是一样的,在于决策者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而做出决定,从而错误分配了资源。
及时止损 放弃即是获得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决策失误,还是大环境的转向,如果发现方向错了,果断放弃其实也是一种收获。面对形形色色的“沉没成本陷阱”,不要与之纠缠,还应坦然承认失败、从头再来。英特尔公司(Intel)2000年12月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Timna是英特尔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英特尔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项目下马,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支出。
同样,中国光伏产业也不乏这样“壮士断腕”的范例。英利的“六九硅业”项目于2010年8月投产,不料2011年国际光伏产品价格剧烈跳水,多晶硅从70美元/公斤暴跌到了30美元/公斤,而“六九硅业”的技术是硅烷法,无论是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在当时都没有竞争力。英利遂于当年第四季度以22.75亿元的高昂代价终止了这个项目。倘若没有这样的勇气,时至2012年这样惨淡的年景,英利将要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这一数额,甚至为之倾家荡产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