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日太阳的控股股东倪开禄及其女儿与青海国资签署协议,后者将收购倪氏家族35%的股权,超日太阳将改姓“国有”。这对于深陷重重困境中的超日太阳(002506.SZ)来说,青海国资无疑是“救世主”。
而在此前,新余、无锡两地的国资已先后接盘了同样深陷困境的赛维LDK(LDK.NYSE)和尚德电力(STP.NYSE)。
国资纷纷入股光伏企业,意在救急与“输血”,避免企业倒闭,这是因为光伏企业与地方有太多的利益重合点——新能源产业是不少地方主打的“名片”,不单单是用工大户、纳税大户,更是当地力推的明星企业乃至形象工程,自然不能说垮就垮。地方国资实力雄厚,关键时刻帮一把,既解围企业,又利好地方,看上去似乎是皆大欢喜。然而,国资“输血”虽能缓解光伏企业的燃眉之急,却不能增加国内外的需求,也不能改变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不能提高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的自生能力。
所谓的产业阵痛,本是市场自发地“调结构”,是对过往畸形发展的一种矫正。因此国资慷慨解囊,并不能帮助光伏行业真正走出这个产业阵痛期。
这些年来,光伏产业头顶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令人目眩的光环,成为某些地方政府的“宠儿”。客观分析,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两个“扭曲”之上:第一个“扭曲”在生产端,包括廉价劳动力、高能耗、高污染、出口退税等等;第二个“扭曲”在需求端,各国巨额的补贴刺激了光伏电站建设,如果减少或取消补贴,这些光伏电站不具备成本优势,将无法运营。而国资大规模的“输血”,极有可能造成第三个扭曲——那些未拥有核心技术、不具备产业竞争力的企业依然能够存活,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失灵。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需求和技术的双轮驱动。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是“扭曲操作”,而技术瓶颈(主要指多晶硅和薄膜的转化率)也难以克服,双轮无法驱动,在这种情况下,打着“新技术革命”旗号的产业无法获得实质性发展。这是典型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1995年,高德纳咨询公司(下称“高德纳”)提出这个概念。高德纳认为:新技术或新应用需要经过五个阶段,即技术诱发期、期望释放的顶峰、失望的山谷、顿悟的斜坡、生产力的高地。在诱发期,新技术被人描述了一幅令人无限畅想的美妙前景,媒体的曝光率最高,资本市场对此更是炙手可热,形成巨大的泡沫,泡沫最后崩裂,产业陷入低谷。紧接着发生了生产力革命,或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新技术最终登上了“生产力的高地”。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再到2010年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巨头的崛起,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历程,印证了高德纳的技术成熟度曲线。
现在的光伏产业正处于“失望的山谷”,必须攀爬“顿悟的斜坡”。斜坡有多长,斜率有多大,取决于光伏行业的“顿悟”,而“顿悟”是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及新商业模式之上。举例来说,3G网络自2000年开始建设,但预想中的信息社会却迟迟未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始终车辆稀少,运营商背负着沉重的成本,直到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产品iPhone,引领风潮,移动终端成为核心引擎,才引爆了整个产业的急速增长,这创造了巨大的流量需求,反过来牵引或挟持着宽带的建设。
中国的光伏产业要走出“山谷”,走向“高地”,走出一条技术成熟度曲线,需要冷静的反思,寻找创新性的技术路径,创造需求,从这两个角度寻求突破,这是破解光伏产业困局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