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更大规模地增加产业投入来降低其成本区间,在已然严重供大于求的市况下,恐怕也很不现实。逃跑还来不及呢,谁会新增投入?近期个别大型跨国企业退出光伏,是否因此,不得而知。
晶体硅光伏产业发展至今,仅就规模而言,是最无限接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模式临界点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之一,如果能在精细化生产工艺及产品一致性方面努力,极有可能率先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
但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光伏的价格,怎样才能实现市场化生存?创新与规模化一致性生产模式,又如何兼顾?
价值与价格背离
光伏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体现为低于成本的市场价格。可无论从长远还是基于当下的现实来看,指望光伏产品的价格止跌回升,恐怕都已不太现实。在短期内,由于价格与成本的背离,也由于停产产能或已完全退出或启动需要时间,当市场短期需求上升时,光伏产品价格的确有止跌的可能,但上升的可能性依然较小。而长远来说,其价格趋势必然也只能继续下降。
首先,市场行为是动态且模糊的,即使行业目前的过剩产能完全退出,也会有新增产能进入。这不是谁比谁聪明的问题,而不过是市场规律如此。何况,如果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了,已经存在的“产能”们,谁不会选择垂死挣扎一番?当垂死挣扎者具备了一定的博弈力量时,谁有能力把价格拉起来?
其次,补贴水平一定是逐渐下降的,这是必然趋势,甚至与宏观经济形势无关,因为不补贴本来就是根本目标。而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光伏的补贴不能逐年下降,不能让人看到平价利用的前景和希望,被抛弃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光伏并不是唯一选项。
再者,下游应用市场很难接受涨价。下游应用是产业的出口,也是上游产品的直接买单者,压缩投资是其天然本性。何况,在一个严重供大于求的市场中,供方根本没有涨价的资本。更何况,成本仍远高于平价的现实,决定了光伏价格趋势在不短时期内只能处于下降通道中,直至其拥有市场化生存的竞争力,因为下游应用的市场化生存及投资回报需求,会长期倒逼上游各环节产品继续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