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外,要实现更快速更大幅度的成本下降,或许只有更大规模的产业化。但问题是,在一个人为创造的并不稳定的需求市场中,已有产能都难以消化,更大规模的产能又如何消纳?而如果不能维持一定的下游需求和上游产能规模,又如何保障光伏产品的价格还具有相对的竞争力?
对当下的光伏业来说,“产能过剩”的确是把双刃剑,却也是其没得选择的唯一武器。
光伏业的十年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上游产能的不断扩大和残酷竞争,这根本不可能实现。仅去年下半年,光伏组件的价格还在10 元/ 瓦左右徘徊,如今却已降到了4 元/ 瓦以下,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产能过剩带来的白热化竞争才是根本原因。
“多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些前路以及当下还在上演着的“先烈”故事,无法不令人唏嘘。巨大的产业起伏,深深地伤害了这个行业里许多企业以及企业家,在施正荣与彭小峰两位曾经首富的黯然身影后,又有谁知道还掩藏着多少魂断光伏的热血男儿?
可是,这就是产业规律,一个仍需要在过剩与规模成本之间寻找均衡的新兴产业的初创期发展规律。
创新与同质化两难
在产能过剩的语境里,同质化产能的快速复制最被指责。
但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品质高度一致的产品来提供稳定且同质的服务,却正是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光伏能例外吗?
2010 年年底,笔者曾与一位业内上市公司高管回顾当年疯狂的产能扩张竞赛,这位高管对此有两个结论:一是光伏行业死不了了,二是薄膜技术暂时没戏了。
他的结论,恰恰道出了光伏在产业化发展初期的一组内生性矛盾——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与规模化一致性生产降低成本两者的难以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