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确实是光伏业面对的客观现实。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硬币”的另一面是,光伏能有如今的规模,能如此快速地降低成本到日趋接近平价的水平,却恰恰是因为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恰恰是因为各方力量的“瞎掺和”及其竞争。
如果没有施正荣等人的“首富”神话,如果没有众多大大小小投资者的一哄而上,如果没有那些卖袜子、打火机或者房子的所谓“不懂高科技”的民间投资者们的积极参与,组件的价格会这么快降低到今天的4 元/ 瓦左右吗?要知道,不过十年前的2002 年,尚德参与“国家西部光明工程”时接近30元/ 瓦的投标价,据说还是那时亲自跑市场的施博士回到宾馆熬了一个通宵后咬着牙报出来的,而当时的普遍行情在35-40元/ 瓦之间。
我们总是期望在一两年内做成什么,却又最容易忽略十年可以成就什么。
换言之,如果没有各种社会投资如此前赴后继的参与,别说光伏产品的价格可能还在数十元徘徊,这个行业能不能成为今天让各国无论政要还是民间都如此“兴趣盎然”的热点,恐怕也未为可知。
事实上,光伏技术生存的基础及其前途,是建立在其与传统能源的价值对比之上的。正如前文《为什么是光伏?》所言,上世纪70、80 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会兴起民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推广,当时的全球性石油危机正是其中最直接的推手。而近十多年来这一波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兴盛,难道没有石油等大宗资源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原因吗?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光伏当下所处的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也就看不到光伏技术在现实利益面前的价值脆弱性。
因此,对于尚未实现平价利用的光伏来说,成本更快下降依然是必然方向,其长远价格目标,甚至要低于当下的火电。因为,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加深,石油等大宗资源商品价格的下降成为必然,如果没有超值的价格竞争力,在传统民生行业都自顾不暇的形势下,拿什么来继续补贴光伏?近期欧洲国家补贴政策的摇摆,是否已经显露出了这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