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候来了,2003年,德国市场开启,中国亦提出了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计划,2005年,尚德成为第一个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营企业。
尚德在美国的成功上市引发热烈关注,光伏产业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
“大家都凭着简单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利润奇高,投资者蜂拥而来,政府、银行紧跟其后推波助澜。”杨怀进回忆道。
同一年,江西省新余市政府拿出2亿元,借给经营劳保用品的彭小峰创办赛维LDK公司,彼时,新余市的财政总收入不过18亿的规模。两年后,赛维LDK公司造就了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纽交所最大规模IPO的纪录。
资本热浪开始沸腾。一时间“无锡模式”、“LDK速度”纷纷为各地政府效仿,2009年,中国有18个省份要建造“新能源基地”,近百座城市要将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亦有不少公司为了获得煤炭矿产等资源,以投资光伏项目的名义与地方政府做交换。
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的光伏工厂。催生出15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产能直逼全球需求,95%的产品却只能销往海外。
“明明2009年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的迹象了,为什么大家还在拼命投资,就是盲目从众心理,说明我们的投资者没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杨怀进说。
市场予以沉重反击。谁也想不到,短短四年时间,光伏的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可以从每公斤30美元暴涨至每公斤500美元,又过了四年,跌至今日的每公斤17美元左右。多晶硅项目的暴利,曾一度被视作淘金者的乐园。
上游原材料的暴涨暴跌,给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在杨怀进看来,产业从不成熟到成熟在光伏领域表现的格外剧烈,投资者缺乏对行业的整体了解。中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2009年,清洁技术一举成为风险投资在15个行业中中资感兴趣度最高的行业,比例高达78.9%。
一位光伏产业参与者说,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如此,只有夏天和冬天,没有四季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