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泥潭,正竭尽全力拯救自己的制造业,贸易保护虽是把双刃剑但就短期来看毕竟利大于弊,更何况美国版“双反”为欧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使他们认为即便“双反”成立,对本地区光伏发展影响不会太大。同时,笔者之所以认为欧洲“双反”一定成立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欧洲对光伏的需求是一个定量。截至到目前,全球光伏产业的规模仍取决于政府的补贴数额和力度,而非光伏发电的成本,只要光伏发电无法脱离政策扶持,其就不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产能和需求之间也不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当全球经济景气之时,在上网电价的刺激下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当经济下滑补贴下调之时,光伏发电的高成本便暴露无疑。德国两位光伏人士Klaus Dieter Maubach和Citigroup 都认为,由于政府补贴力度的减小,德国光伏行业正处于生死的边缘,甚至做出了德国光伏产业在五年内消失的悲观预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光伏发电成本短期内没有革命性的改观,欧洲光伏装机容量的大小不取决于成本的高低,而是政府补助金额的大小。这与中国企业所持有的看法正好相反,中国企业认为“双反”若成立,将拉高欧洲光伏产品价格,进而影响欧洲光伏产业的发展。事实上,真正影响欧洲光伏产业发展步伐的还是补贴金额,因为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光伏产业都未能摆脱政策依赖。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为欧洲列出的种种不利因素可能不会对结局产生建设性作用,即便“双反”成立,随着补贴总额的下调,较小的产能也足以支撑和补贴相对应的光伏装机量。
结果预测:“双反”成立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其结果仍很难预料,但笔者认为“双反”最终成立的概率较大,只不过征收惩罚性税率的高低程度难以预测。如果没有政治干预,则“双反”必定能够成型,因为有美国“双反”的前车之鉴,欧盟没有理由通过类似的调查程序而做出相反的调查结论。美国“双反”之时,中国一线企业做了大量工作,也提交了众多证实自身成本的材料,但结果都于事无补,此次“欧盟”双反如果说还有一线生机的话,那就是政府层面的公关以及德国作为欧元区重量级国家能否起到标杆作用。
8月底,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德第二轮政府磋商结束后表示,中欧双方在解决光伏贸易问题上还有时间,最好是通过对话解决问题。9月17日,默克尔再次重申仍坚持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尽管如此,向欧盟提出双反调查的企业组织ProSUN依然强硬,表示中国的倾销伤害了欧盟和德国光伏以及相关产业,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是法律手段。默克尔表态与欧盟贸易委员会和“双反”发起者的立场相左,那么德国能否左右欧盟委员会的裁决就成为了关键,笔者认为可能会产生影响但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欧盟具有发起贸易调查的权利,成员国无法干预,因此默克尔的表态对此案没有实际影响力,只能说期待德国总理能尽快说服欧盟相关人员,避免对华企业发起“双反”调查。
欧盟若果真作出肯定性裁决,则税率不会超过美国,因为中国光伏与欧盟的紧密程度远高于美国,故其不会做出令中国光伏产业一蹶不振的裁决,但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讲也会产生巨大震动,灭顶之灾虽谈不上,却迫使中国企业另谋出路,或转移产能,或拉高售价。所以笔者认为,“双反”过关概率较大,但征收税率的高低难以预料。
业界也有声音认为,事实上企业并不需要过度担心,欧盟此前也曾对中国数据卡等发起贸易调查大案,但最终都不了了之。此次欧盟立案和最后裁决还是两回事,立案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在其他方面让步,比如说政府采购协议、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投资保护协定等。有专家表示,立案是欧盟根据法律必须启动的工作,对此政治家不能影响法律的实施,但不排除欧盟高层和中国高层内部协商,双方作出一些让步,最后不了了之的可能性。
“双反”终裁需要在15个月后才会有最终结果,面对风云变幻的光伏行业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目前的确很难对“双反”结果做出准确的预测,只能说企业多磨练内功,自身强硬才能抵御外部风险。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