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曾经的标杆人物、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日前辞任CEO,这既出乎公众意料,又在预想之中。这位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前中国首富,如今留给运营者的是债台高筑、短期偿付能力告急,且深陷反担保骗局等一大堆烂摊子,企业股价徘徊在1美元左右。这恰好折射出如今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诸多内伤,亦说明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载体,在摸到产业发展脉搏之前,暂时抑制住投资冲动是十分必要的。
记得2009年,中国便首度超越美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低炭产业领域,投资额高达346亿美元,差不多是同期美国投资额的两倍。在这个投资喧嚣、概念热炒的年代,手头并不差钱的中国企业对于低碳产业的投资偏好并不令人奇怪。全国2/3的省市都启动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中部的江西省南昌市更是拔得头筹,成为全国首个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开工建设世界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而从投资计划来看,全国仅在工业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投入每年就达1万亿元。不少人以为,中国似乎真的可以通过发展低碳经济,筑起针对工业化国家的后发优势。
其实,受到自主创新能力的约束,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处于中低端环节,产业升级路径易遭主导厂商锁定。以太阳能电池、多晶硅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原本被认为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差距的一次机遇。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背负赶超使命的低碳产业如今又是“两头在外”:80%的销售靠出口,90%的原料要靠进口。有可能和此前的制造业一样,沦为世界低碳业的“制造工厂”。
应当看到,绝大部分有意或正在切入该产业发展的企业,其实是以低碳导向吸引资金与资源型投入,或者以此套取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优惠与补贴。在经历了这么多年对传统产业的投资疲劳之后,或许适当换换胃口也是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但发展低碳经济并非像当年家电企业进军IT那么容易。相比欧盟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之前的大面积基础工作,我们是多么仓促,或者说是相当非理性。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产能扩展,不是可能带来巨大痛苦与后遗症的后工业化大跃进,而应应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契合企业资源禀赋的一次观念、技术与产业革命。